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论文

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高危行为评估及心理干预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引言第10-13页
    1.1 概述第10-12页
        1.1.1 MSM艾滋病高危行为相关研究第10-11页
        1.1.2 MSM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相关研究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第2章 材料和方法第13-21页
    2.1 研究设计第13页
    2.2 研究对象第13页
    2.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2.3.1 一般人口学特征第13页
        2.3.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第13页
        2.3.3 安全性行为发生情况第13-14页
        2.3.4 HIV抗体检测情况第14页
        2.3.5 性伴检测情况第14页
    2.4 研究方法第14-18页
        2.4.1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第14-15页
        2.4.2 研究步骤第15-18页
        2.4.3 实验室检测第18页
    2.5 资料的统计分析第18-19页
    2.6 质量控制第19-20页
        2.6.1 量表的设计第19页
        2.6.2 咨询师培训第19页
        2.6.3 干预实施第19页
        2.6.4 资料整理第19-20页
    2.7 伦理学原则第20页
    2.8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3章 结果第21-26页
    3.1 一般人口学特征第21-22页
    3.2 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第22-23页
    3.3 安全性行为发生情况第23-24页
    3.4 HIV抗体检测情况第24-25页
    3.5 性伴数及性伴检测情况第25-26页
第4章 讨论与分析第26-29页
    4.1 一般人口学特征分析第26页
    4.2 心理干预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的影响第26-27页
    4.3 心理干预对安全性行为发生的影响第27页
    4.4 心理干预对HIV抗体检测的影响第27-28页
    4.5 性伴数及性伴检测的意义第28-29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29-31页
    5.1 结论第29页
    5.2 研究的局限性第29页
    5.3 对策建议第29-31页
        5.3.1 扩大VCT服务第29-30页
        5.3.2 提高安全套使用率第30页
        5.3.3 鼓励MSM固定性伴并及时治疗STD第30页
        5.3.4 尽早干预低年龄组MSM第30-31页
致谢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5页
附录A第35-37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37-38页
综述第38-42页
    参考文献第40-42页

论文共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FFR结合IVUS指导冠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的价值
下一篇:非对比增强的磁共振小血管成像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