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各种防治方法论文--生物防治论文

农田生态系统木霉菌多样性分析及其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前言第12-19页
    1.1 木霉菌的分布及国内现有种类记述第12页
    1.2 木霉菌分类与鉴定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1 木霉菌形态学分类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2 木霉菌分子生物学分类研究进展第13-14页
    1.3 木霉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性第14-15页
    1.4 木霉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第15-16页
        1.4.1 木霉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进展第15页
        1.4.2 木霉促生长功能研究进展第15-16页
        1.4.3 木霉几丁质酶活性研究进展第16页
    1.5 木霉菌对葡萄灰霉病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7页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7.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7.2 技术路线第18-19页
第2章 木霉菌的采集、分离、筛选及鉴定第19-38页
    2.1 材料第19页
        2.1.1 样品采集地第19页
        2.1.2 主要仪器第19页
        2.1.3 培养基第19页
    2.2 方法第19-22页
        2.2.1 样品采集及保存第19-20页
        2.2.2 木霉菌株分离第20页
        2.2.3 木霉的纯化与保存第20-21页
        2.2.4 木霉菌的形态学鉴定第21页
        2.2.5 木霉菌的分子鉴定第21-22页
        2.2.6 目的基因的序列测定第22页
        2.2.7 系统发育进化树的构建第2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2-37页
        2.3.1 木霉菌株种类鉴定第22页
        2.3.2 木霉新纪录种第22-26页
        2.3.3 木霉菌株种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第26-32页
        2.3.4 木霉菌株分布多样性研究第32-37页
    2.4 结论与讨论第37-38页
第3章 农田生态系统木霉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相关性分析第38-50页
    3.1 材料第38页
        3.1.1 土壤样品第38页
        3.1.2 试剂与仪器第38页
    3.2 方法第38-40页
        3.2.1 土壤总基因组DNA提取第38页
        3.2.2 真菌ITS区及细菌16S rDNA PCR扩增第38-39页
        3.2.3 PCR扩增产物回收第39页
        3.2.4 PCR产物酶切第39页
        3.2.5 消化片段检测第39页
        3.2.6 数据处理第39-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0-48页
        3.3.1 土壤总基因组DNA提取第40页
        3.3.2 土壤DNA的扩增及纯化回收第40-41页
        3.3.3 Msp Ⅰ、Hae Ⅲ酶切对土壤群落微生物T-RFLP的影响第41-42页
        3.3.4 不同地区土壤样品真细菌微生物群落T-RFLP酶切图谱分析第42-44页
        3.3.5 不同木霉分离样品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第44-46页
        3.3.6 不同土壤样品酶切图谱相似性分析第46-48页
    3.4 结论与讨论第48-50页
第4章 多功能生防木霉菌株的筛选第50-64页
    4.1 材料第50页
        4.1.1 供试材料第50页
        4.1.2 培养基第50页
    4.2 方法第50-52页
        4.2.1 木霉菌对不同病院真菌平板对峙培养评价第50页
        4.2.2 木霉菌株对黄瓜幼苗促生长作用的评价第50-51页
        4.2.3 木霉菌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第51-52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52-62页
        4.3.1 木霉菌对不同病原真菌平板对峙培养评价第52-59页
        4.3.2 木霉菌株对黄瓜幼苗的促生长效果第59-60页
        4.3.3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第60-62页
    4.4 结论与讨论第62-64页
第5章 哈茨木霉对葡萄灰霉病菌的田间防治及灰霉病的快速诊断第64-73页
    5.1 材料第64-65页
        5.1.1 试剂及仪器第64页
        5.1.2 葡萄样品与供试菌株第64页
        5.1.3 供试品种与药剂第64页
        5.1.4 试验地概况第64-65页
    5.2 方法第65-67页
        5.2.1 试验设计第65页
        5.2.2 田间病害施药与调查方法第65页
        5.2.3 DNA的提取第65页
        5.2.4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及反应体系第65-66页
        5.2.5 标准品的制备第66页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6-67页
        5.2.7 田间葡萄样品灰葡萄孢菌DNA的定量检测第67页
        5.2.8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7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5.3.1 上海市设施葡萄灰霉病发病情况第67-68页
        5.3.2 不同葡萄设施栽培模式下葡萄灰霉病病害发生情况第68页
        5.3.3 不同栽培模式下施用复合哈茨木霉菌、几丁聚糖治疗葡萄灰霉病效果分析第68-69页
        5.3.4 葡萄组织样品基因组DNA提取第69-70页
        5.3.5 Real time PCR标准曲线的建立第70页
        5.3.6 田间葡萄灰霉病分子病情指数的检测第70-71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71-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页
    6.2 展望第73-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致谢第84-85页
硕士期间已发表论文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经济信息社大数据业务的战略研究
下一篇:基于Skyline的地下管网三维可视化及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