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1 灸法概述 | 第20-32页 |
1.1 灸法的起源 | 第20-24页 |
1.1.1 历史文献中的“灸法”起源 | 第20-22页 |
1.1.2 灸法与火崇拜 | 第22-24页 |
1.2 灸法主要材质——艾草 | 第24-26页 |
1.2.1 艾叶的民俗历史概述 | 第25-26页 |
1.2.2 艾叶的药用历史概说 | 第26页 |
1.3 灸法的种类 | 第26-30页 |
1.3.1 古代灸法的种类 | 第27-29页 |
1.3.2 现代灸法的种类 | 第29-30页 |
1.4 小结 | 第30-32页 |
2 《万安方》灸法内容相关的中国医籍简述 | 第32-41页 |
2.1 《针灸甲乙经》 | 第32-33页 |
2.2 《备急千金要方》 | 第33-35页 |
2.3 《千金翼方》 | 第35-36页 |
2.4 《太平圣惠方》 | 第36-37页 |
2.5 《圣济总录》 | 第37-38页 |
2.6 《针灸资生经》 | 第38-39页 |
2.7 《备急灸法》 | 第39-40页 |
2.8 小结 | 第40-41页 |
3 《万安方》中的灸法概述 | 第41-51页 |
3.1 《万安方》书籍及作者简介 | 第41-42页 |
3.2 《万安方》灸法内容的分布及体例 | 第42-44页 |
3.3 《万安方》的灸法渊源 | 第44-48页 |
3.3.1 全面继承中国医籍文献 | 第44-47页 |
3.3.3 加入作者本人的灸治经验 | 第47-48页 |
3.4 《万安方》中灸法的适应病证 | 第48-49页 |
3.5 《万安方》所载灸疗方法 | 第49页 |
3.6 小结 | 第49-51页 |
4 《万安方》中灸法文献分析 | 第51-70页 |
4.1 《万安方》中灸法文献研究规则 | 第51页 |
4.1.1 文献来源 | 第51页 |
4.1.2 文献选择 | 第51页 |
4.1.3 文献规范化 | 第51页 |
4.2 《万安方》中灸法适应病证及选穴文献整理 | 第51-64页 |
4.2.1 《万安方》中灸法适应病证及选穴统计 | 第52-61页 |
4.2.2 《万安方》中灸法所治病证统计 | 第61-62页 |
4.2.3 《万安方》灸治病证分科频数 | 第62-63页 |
4.2.4 《万安方》所用灸穴频数 | 第63-64页 |
4.3 《万安方》中灸法适应病证及选穴文献分析 | 第64-68页 |
4.3.1 《万安方》中灸法高频适应病证频数分析 | 第64-65页 |
4.3.2 《万安方》中灸法各科病证频数分析 | 第65-67页 |
4.3.3 《万安方》中灸法高频灸穴频数分析 | 第67-68页 |
4.4 小结 | 第68-70页 |
5 《万安方》中灸法的使用特点 | 第70-97页 |
5.1 各科灸法选穴具有明显特点 | 第70-74页 |
5.1.1 内科重用督脉、任脉、膀胱经穴 | 第70-71页 |
5.1.2 儿科重用经外奇穴 | 第71页 |
5.1.3 五官科选穴依据及循经取穴原则 | 第71-72页 |
5.1.4 外科施灸多用隔物灸 | 第72-74页 |
5.2 临床重视使用灸法 | 第74-78页 |
5.2.1 临床运用多灸少针 | 第74页 |
5.2.2 重视灸药配合 | 第74-75页 |
5.2.3 对临床用灸经验有所补充 | 第75-77页 |
5.2.4 重视灸后护理 | 第77-78页 |
5.3 《万安方》的禁灸问题 | 第78-85页 |
5.3.1 热证、阳证是否可灸 | 第79-81页 |
5.3.2 其他病证是否可灸 | 第81-82页 |
5.3.3 人神避忌问题 | 第82-85页 |
5.4 《万安方》重用的穴位 | 第85-89页 |
5.4.1 气海穴的文献梳理 | 第85-86页 |
5.4.2 关元穴的文献梳理 | 第86-87页 |
5.4.3 足三里穴的文献梳理 | 第87-89页 |
5.5 《万安方》中的特殊灸法 | 第89-95页 |
5.5.1 骑竹马灸起源 | 第89-90页 |
5.5.2 骑竹马灸的方法及适应病证 | 第90-91页 |
5.5.3 《万安方》中的骑竹马灸 | 第91-92页 |
5.5.4 四花灸起源 | 第92页 |
5.5.5 四花灸的方法及适应病证 | 第92-94页 |
5.5.6 《万安方》中的四花灸 | 第94-95页 |
5.6 小结 | 第95-97页 |
6 《万安方》所载灸疗的现代临床考察 | 第97-105页 |
6.1 《万安方》所载直接灸的现代临床应用考察 | 第97-99页 |
6.2 《万安方》所载隔物灸、特殊灸法的现代临床应用考察 | 第99-101页 |
6.2.1 隔盐灸的运用 | 第99-100页 |
6.2.2 隔蒜灸的运用 | 第100页 |
6.2.3 四花灸的运用 | 第100-101页 |
6.2.4 骑竹马灸的运用 | 第101页 |
6.3 《万安方》所载灸疗注意事项的现代临床应用考察 | 第101-104页 |
6.3.1 施灸时间 | 第101-102页 |
6.3.2 针灸禁忌 | 第102-103页 |
6.3.3 施灸壮数及艾炷大小 | 第103页 |
6.3.4 灸疮处理 | 第103-104页 |
6.4 小结 | 第104-105页 |
7. 分析和讨论 | 第105-110页 |
7.1 充分吸收中国医籍中的灸疗内容 | 第105页 |
7.2 灸治方法记载内容丰富 | 第105-106页 |
7.3 灸法运用重点突出 | 第106页 |
7.4 不同专科疾病所用灸法、穴位不同 | 第106-107页 |
7.5 补充作者本人的临床用灸经验 | 第107页 |
7.6 形成有个人特色的灸疗 | 第107-108页 |
7.7 部分灸疗效果得到后世医学验证 | 第108页 |
7.8 对当今灸疗运用具有启示意义 | 第108-110页 |
8 结论 | 第110-112页 |
9. 参考文献 | 第112-117页 |
附录 | 第117-190页 |
致谢 | 第190-191页 |
个人简历 | 第1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