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6页 |
1 糖尿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2 中药预防糖尿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3 桑瓜饮组方单味药研究概况 | 第19-24页 |
4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的制备 | 第26-2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1.2 试剂 | 第26页 |
1.3 药材 | 第26-2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7页 |
2.1 苦瓜饮片含水量的测定 | 第27页 |
2.2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的制备 | 第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桑瓜饮降血糖有效部位的筛选 | 第29-55页 |
第一节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 | 第29-38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1.1 仪器 | 第29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29-3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 第30-31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31-32页 |
2.3 观察各组大鼠的生活状态 | 第32页 |
2.4 FBG和血脂监测指标的测定 | 第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38页 |
第二节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大鼠糖化血红蛋白(GHb)和胰岛素(FINS)含量的影响 | 第38-4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38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38-39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3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39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39页 |
2.3 糖化血红蛋白(GHb)的测定 | 第39页 |
2.4 空腹血清胰岛素(FINS)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第三节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 第43-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4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4页 |
2.3 肝糖原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第四节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环境的影响 | 第47-52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47-48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8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48页 |
2.3 对Ⅱ型糖尿病大鼠体内氧化应激环境的影响 | 第48-4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2页 |
第五节 桑瓜饮不同给药部位对Ⅱ型糖尿病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活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2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5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2.1 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52-53页 |
2.2 动物分组与给药 | 第53页 |
2.3 各组大鼠血清中NO含量的测定 | 第53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桑瓜饮有效部位成分的初步研究 | 第55-6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1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1.2 试剂与试药 | 第55-5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2.1 有效部位成分的初步鉴定 | 第56-58页 |
2.2 有效部位总多糖的定量检测 | 第58页 |
2.3 有效部位总黄酮的定量检测 | 第58-59页 |
2.4 1-脱氧野尻霉素(1-DNJ)的定性检测 | 第59-6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结语与创新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4页 |
发表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