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霾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霾的观测分析 | 第11-12页 |
1.2.2 霾的数值模拟 | 第12-14页 |
1.2.3 大气边界层及参数化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不同霾日判别标准对山东霾日特征的适用性探讨 | 第17-26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18-25页 |
2.2.1 霾日的气候变化与分布对比 | 第18-19页 |
2.2.2 霾日的季节变化对比 | 第19-21页 |
2.2.3 将PM_(2.5)资料引入判别 | 第21-22页 |
2.2.4 气象要素与PM_(2.5)值的特征比较 | 第22-25页 |
2.3 本章结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山东霾日季节性特征的年代际变异 | 第26-36页 |
3.1 资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28-35页 |
3.2.1 山东省平均霾日的年际变化情况 | 第28-30页 |
3.2.2 霾日的季节性变异 | 第30-32页 |
3.2.3 不同季节霾日的年际变化 | 第32-35页 |
3.3 本章结论 | 第35-36页 |
第四章 山东地区一次霾过程中PM_(2.5)变化的模拟分析 | 第36-49页 |
4.1 资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4.1.1 模拟区域、时间及参数设置 | 第36-37页 |
4.1.2 初始场、排放源、气象要素及PM_(2.5)观测数据 | 第37-38页 |
4.1.3 模式评估方法 | 第38-39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4.2.1 气象要素模拟与评估 | 第39-40页 |
4.2.2 各站及不同区域PM_(2.5)模拟结果评估 | 第40-43页 |
4.2.3 地面PM_(2.5)浓度、风场与气压场的演变 | 第43-45页 |
4.2.4 影响PM_(2.5)的气象因素模拟值分析 | 第45-47页 |
4.3 本章结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不同边界层方案对霾过程中PM_(2.5)模拟的影响 | 第49-61页 |
5.1 资料与方法 | 第49-50页 |
5.2 结果分析 | 第50-59页 |
5.2.1 三种边界方案的模拟结果评估与对比分析 | 第50-53页 |
5.2.2 气象要素与PM_(2.5)的关系 | 第53-56页 |
5.2.3 气象要素与PM_(2.5)的垂直关系 | 第56-57页 |
5.2.4 模拟的PM_(2.5)浓度与扩散的日变化关系 | 第57-59页 |
5.3 本章结论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5页 |
6.1 结论 | 第61-63页 |
6.2 研究特色 | 第63-64页 |
6.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作者简介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