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第2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 第17-38页 |
2.1 区域构造轮廓 | 第17-18页 |
2.2 构造单元划分的标志 | 第18-34页 |
2.2.1 地层古生物标志 | 第18-25页 |
2.2.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25-26页 |
2.2.3 构造变形标志 | 第26-32页 |
2.2.4 深部地球物理标志 | 第32-34页 |
2.3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第34-36页 |
2.4 构造变形单元特征 | 第36-38页 |
第3章 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构造变形几何学分析 | 第38-54页 |
3.1 地表构造的变形样式 | 第38-41页 |
3.2 构造变形带几何学分析 | 第41-52页 |
3.2.1 挤压–伸展褶断构造带 | 第41-43页 |
3.2.2 逆冲推覆–滑脱拆离构造带 | 第43-48页 |
3.2.3 断层三角挤压褶断带 | 第48-50页 |
3.2.4 反向逆冲推覆构造带 | 第50-51页 |
3.2.5 碰撞–伸展–花岗岩构造带 | 第51-52页 |
3.3 几何学特征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构造变形运动学特征 | 第54-73页 |
4.1 摆榔褶断带运动学特征 | 第54-55页 |
4.2 湾甸坝褶皱带运动学特征 | 第55-57页 |
4.3 英韬褶断–冲断带运动学特征 | 第57-61页 |
4.4 勐统板块结合带及混杂岩带运动学特征 | 第61-66页 |
4.5 勐佑褶断带运动学特征 | 第66-68页 |
4.6 阿里侯基底褶皱推覆带运动学特征 | 第68-73页 |
第5章 昌宁–孟连结合带北段中–新生代造山带形成演化 | 第73-82页 |
5.1 构造期次及古应力场 | 第73-78页 |
5.1.1 共轭节理反映古应力场 | 第73-75页 |
5.1.2 褶皱构造反映古应力场 | 第75-78页 |
5.2 构造变形序列 | 第78-79页 |
5.3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 | 第79-82页 |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