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政府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内涵 | 第12页 |
1.3.2 政府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工具和形式 | 第12-13页 |
1.3.3 政府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作用和效果 | 第13-16页 |
1.3.4 政府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博弈 | 第16-17页 |
1.3.5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1.4 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5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2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运行机制 | 第21-35页 |
2.1 政府实施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目的 | 第21-23页 |
2.1.1 消除R&D活动的外部性 | 第21-22页 |
2.1.2 降低研发风险 | 第22页 |
2.1.3 减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融资困难 | 第22-23页 |
2.2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类型 | 第23-27页 |
2.2.1 按照R&D补贴的制定主体来划分 | 第23-25页 |
2.2.2 按R&D补贴的时间节点来划分 | 第25页 |
2.2.3 按R&D补贴的标准来划分 | 第25-27页 |
2.3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运行过程 | 第27-34页 |
2.3.1 研发补贴申请前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运行过程 | 第30-31页 |
2.3.2 研发补贴申请中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运行过程 | 第31-32页 |
2.3.3 研发补贴获得后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运行过程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多阶段政企博弈 | 第35-56页 |
3.1 企业在申请研发补贴前与政府的博弈 | 第35-40页 |
3.1.1 模型假设 | 第35-36页 |
3.1.2 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3.1.3 模型分析 | 第37-40页 |
3.2 企业在申请研发补贴中与政府的博弈 | 第40-47页 |
3.2.1 模型假设 | 第40-41页 |
3.2.2 模型构建 | 第41-42页 |
3.2.3 模型分析 | 第42-47页 |
3.3 企业在获得研发补贴后与政府的博弈 | 第47-54页 |
3.3.1 模型假设 | 第47-48页 |
3.3.2 模型构建 | 第48-49页 |
3.3.3 模型分析 | 第49-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仿真与优化 | 第56-80页 |
4.1 研发补贴申请前的政策仿真 | 第56-62页 |
4.1.1 研发补贴效率最大化的均衡 | 第56-59页 |
4.1.2 数值仿真 | 第59-62页 |
4.2 研发补贴申请中的政策仿真 | 第62-68页 |
4.2.1 研发补贴效率最大化的均衡 | 第62-65页 |
4.2.2 数值仿真 | 第65-68页 |
4.3 研发补贴获得后的政策仿真 | 第68-74页 |
4.3.1 研发补贴效率最大化的均衡 | 第68-71页 |
4.3.2 数值仿真 | 第71-74页 |
4.4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的优化建议 | 第74-79页 |
4.4.1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制定机制的优化 | 第75-76页 |
4.4.2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执行机制的完善 | 第76-77页 |
4.4.3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评估机制的健全 | 第77-78页 |
4.4.4 科技研发补贴政策终结机制的建立 | 第78-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