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多重乳状液溶剂扩散法制备微胶囊工艺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9页
    1.1 微胶囊技术第11-20页
        1.1.1 微胶囊技术概况第11-12页
        1.1.2 微胶囊的组成第12-14页
        1.1.3 微胶囊传统制备方法第14-18页
        1.1.4 微胶囊化的目的及意义第18-20页
    1.2 多重乳状液微囊化技术第20-25页
        1.2.1 多重乳状液简介第20-21页
        1.2.2 多重乳状液稳定性第21-23页
        1.2.3 多重乳状液在微胶囊领域的应用第23-25页
    1.3 多重乳状液微囊化研究进展第25-27页
        1.3.1 微生物的微胶囊化第25-26页
        1.3.2 微胶囊化联合用药第26-27页
    1.4 本章小结第27-29页
2 W_1/O/W_2型乳状液稳定性及溶剂扩散形成微胶囊第29-44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实验部分第29-32页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29页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29-30页
        2.2.3 多重乳液制备方法第30-31页
        2.2.4 固化形成微胶囊第31页
        2.2.5 衡量多重乳液稳定性第31-32页
        2.2.6 制备工艺的单因素考察第32页
        2.2.7 多重乳液成球行为表征第32页
        2.2.8 微胶囊的形貌及结构第32页
    2.3 分析讨论第32-42页
        2.3.1 乳液稳定性分析第32-33页
        2.3.2 温度对ESI的影响第33-34页
        2.3.3 二次乳化转速对ESI的影响第34-35页
        2.3.4 W_1/O与W_2体积比对ESI的影响第35-36页
        2.3.5 乳化剂浓度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6-38页
        2.3.6 制乳时间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8-39页
        2.3.7 载体PCL含量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第39-40页
        2.3.8 乳液固化过程分析第40-41页
        2.3.9 微胶囊形貌分析第41-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4页
3 细菌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第44-61页
    3.1 引言第44页
    3.2 实验部分第44-49页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44-45页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45页
        3.2.3 酵母菌微胶囊制备方法第45-46页
        3.2.4 细菌包埋的观察第46页
        3.2.5 酵母菌包埋率测定第46-48页
        3.2.6 微胶囊形貌及结构观察第48-49页
    3.3 分析讨论第49-59页
        3.3.1 包菌验证第49页
        3.3.2 微胶囊形貌分析第49-50页
        3.3.3 搅拌速度的影响第50-53页
        3.3.4 制乳时间的影响第53-55页
        3.3.5 PVA浓度的影响第55-56页
        3.3.6 Span 80用量的影响第56-58页
        3.3.7 PCL用量的影响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1页
4 W_1/O/W_2型乳液扩散法制备双载微胶囊的制备与分析第61-78页
    4.1 引言第61页
    4.2 实验部分第61-67页
        4.2.1 实验材料第61-62页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62页
        4.2.3 实验方法和操作条件第62-63页
        4.2.4 载微胶囊乳液的OM观察第63页
        4.2.5 PCL载微胶囊的包埋率测量第63-66页
        4.2.6 微胶囊的药物释放特性测定第66-67页
        4.2.7 SEM观察双载微胶囊的表面形貌第67页
        4.2.8 多重乳状液乳滴与PCL双载微胶囊粒径的测量第6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7-76页
        4.3.1 油相选择影响第67-69页
        4.3.2 乳化剂HLB值影响第69-70页
        4.3.3 乳化剂浓度影响第70-71页
        4.3.4 二次乳化转速影响第71-73页
        4.3.5 壁材用量影响第73-75页
        4.3.6 内水相含量影响第75-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结论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松香基Bola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性能及其与DTAB、TX-100相互作用的研究
下一篇:二硒吩并[2,3-b:3,2-d]硒吩(噻吩)(DSS/DST)及其螺烯化衍生物的制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