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艇斋诗话》诗学理论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章 曾季貍的生平经历 | 第14-22页 |
第一节 出生名门,家世显赫 | 第14-17页 |
一、有关曾季貍生平的文献记载 | 第14-16页 |
二、曾季貍家世补证 | 第16页 |
三、曾氏家运变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仕途蹭蹬,结交名流 | 第17-20页 |
一、再举落榜 | 第17-18页 |
二、与吕本中、徐俯等人的交往 | 第18-19页 |
三、与朱熹、陆游、吕祖谦的交往 | 第19-20页 |
第三节 隐居萧然,令名远扬 | 第20-22页 |
一、落第后隐居 | 第20-21页 |
二、为名流所敬仰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艇斋诗话》的创作背景 | 第22-34页 |
第一节 宋代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繁荣 | 第22-27页 |
一、宋代文化的繁荣 | 第22-24页 |
二、宋诗自立的开始 | 第24页 |
三、江西诗派的发展壮大 | 第24-26页 |
四、南渡与宋诗余绪 | 第26-27页 |
第二节 宋人文学批评自觉的深化 | 第27-34页 |
一、文学自觉与文学批评自觉 | 第27-28页 |
二、古文运动与诗风变革 | 第28-29页 |
三、宋代党争与文学批评 | 第29-31页 |
四、宗教对文学的渗透 | 第31-34页 |
第三章《艇斋诗话》的论诗取向 | 第34-64页 |
第一节 诗人论 | 第34-40页 |
一、知人论世,诗如其人 | 第34-35页 |
二、推崇杜甫,师从苏轼 | 第35-37页 |
三、论黄庭坚与梅尧臣 | 第37-39页 |
四、论徐俯、吕本中与韩驹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创作论 | 第40-49页 |
一、创新之源:“夺胎换骨” | 第41-43页 |
二、作诗之策:用字、炼句、谋篇 | 第43-46页 |
三、创境之妙:“对景能赋” | 第46-48页 |
四、学诗之矩:“始如处女,终如脱兔” | 第48-49页 |
第三节 鉴赏论 | 第49-54页 |
一、论诗重“思致” | 第49-50页 |
二、“非悟入不可” | 第50-52页 |
三、推崇唐诗与《选》诗 | 第52-54页 |
第四节 风格论 | 第54-59页 |
一、“雕镌雄健”与“平易浑成” | 第54-56页 |
二、“雍容简远”与“秾纤合度” | 第56-58页 |
三、“简古易读”与“精深难窥” | 第58-59页 |
第五节 批评发展论 | 第59-64页 |
一、诗无虚言,语带讥诮 | 第59-60页 |
二、考证版本,纠正讹误 | 第60-61页 |
三、转益多师,重视师承 | 第61-62页 |
四、文学发展,一盛一衰 | 第62-64页 |
第四章《艇斋诗话》的影响与局限 | 第64-67页 |
第一节 《艇斋诗话》的影响 | 第64-65页 |
一、对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64页 |
二、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64-65页 |
第二节 《艇斋诗话》的局限 | 第65-67页 |
一、重感悟少阐释 | 第65-66页 |
二、书中的讹误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