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惠芬小说创作论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辽南农村的生存图景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困顿 | 第10-13页 |
第二节 精神生活的贫乏 | 第13-16页 |
一、单调的农村生活 | 第13-15页 |
二、文化的荒芜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生命重压下的坚忍与抗争 | 第16-20页 |
第二章“向城求生”的生存选择 | 第20-30页 |
第一节 农民对城市的向往 | 第21-24页 |
第二节 农民对城市的追寻 | 第24-30页 |
一、出卖身体或婚姻换取的进城者 | 第24-27页 |
二、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的进城者 | 第27-28页 |
三、通过卖苦力的进城者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由乡入城后的生存状态 | 第30-44页 |
第一节 生活困境的无从摆脱 | 第31-39页 |
一、无力改变的艰难生活 | 第31-34页 |
二、“性”的压抑与放纵 | 第34-36页 |
三、“无根”状态与身份的迷失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城市化冲击下的沉沦与救赎 | 第39-44页 |
一、社会变革下的人性变异 | 第39-42页 |
二、命运涅槃下的自我灵魂救赎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孙惠芬小说的独特审美探寻与不足 | 第44-52页 |
第一节 散文化的笔调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虚构中的“非虚构”效应 | 第46-47页 |
第三节“地方志”新文体的突围 | 第47-49页 |
第四节 孙惠芬创作上的不足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