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引言 | 第12-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3.1 地球化学元素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2 磁化率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3 粒度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 代用指标的环境指示意义 | 第19-23页 |
1.4.1 常量元素 | 第19-20页 |
1.4.2 微量元素 | 第20页 |
1.4.3 磁化率 | 第20-21页 |
1.4.4 粒度和其敏感指标SC/D | 第21页 |
1.4.5 有机质 | 第21-23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3-25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23页 |
2.2 地质与地貌 | 第23-24页 |
2.3 气候与水文 | 第24页 |
2.4 植被与土壤 | 第24-25页 |
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3.1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5-29页 |
3.2.1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25-26页 |
3.2.2 元素测定方法 | 第26页 |
3.2.3 磁化率测定方法 | 第26页 |
3.2.4 粒度测量与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2.5 有机质测定方法 | 第27-29页 |
4 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沉积环境演变机理分析 | 第29-63页 |
4.1 LQ剖面沉积相特征及年代测定 | 第29-31页 |
4.2 地化学元素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的沉积环境演变 | 第31-51页 |
4.2.1 LQ剖面常量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记录的沉积环境 | 第31-37页 |
4.2.2 LQ剖面微量元素及其比值记录的沉积环境 | 第37-47页 |
4.2.3 地化学元素活动性与迁移特征 | 第47-51页 |
4.3 LQ剖面粒度特征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变 | 第51-58页 |
4.3.1 粒度组成 | 第51-54页 |
4.3.2 LQ剖面粒度参数特征 | 第54-56页 |
4.3.3 LQ剖面粒度敏感指标SC/D的变化特征 | 第56页 |
4.3.4 LQ剖面粒度分布曲线 | 第56-58页 |
4.4 LQ剖面磁化率特征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变 | 第58-60页 |
4.5 LQ剖面有机质特征记录的沉积环境演变 | 第60-61页 |
4.6 小结 | 第61-63页 |
5 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沉积环境演变重建 | 第63-70页 |
5.1 全新世以来玛曲高原沉积环境演变过程 | 第63-66页 |
5.1.1 9.4 ka B.P.之前的沉积环境凉润期 | 第63页 |
5.1.2 9.4~6.4 ka B.P.之间的沉积环境温润期 | 第63-64页 |
5.1.3 6.4~2.3 ka B.P.之间的沉积环境凉润期 | 第64-65页 |
5.1.4 2.3 ka B.P.之后的沉积环境温湿期 | 第65-66页 |
5.2 和全新世以来周边地区环境演变的对比 | 第66-70页 |
5.2.1 与玛曲高原其它剖面记录的环境演变信息对比 | 第66-67页 |
5.2.2 与青藏高原其它区域环境演变对比 | 第67-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附录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