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前言 | 第16-1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9-2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 主要试剂 | 第19页 |
1.2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1.3 实验细胞 | 第19-2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2.1 多肽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第20-21页 |
2.1.1 巯基壳聚糖的合成 | 第20页 |
2.1.2 巯基壳聚糖的表征 | 第20页 |
2.1.3 多肽偶联壳聚糖的合成 | 第20-21页 |
2.1.4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的制备 | 第21页 |
2.1.5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21页 |
2.2 细胞耐药倍数的测定 | 第21-22页 |
2.3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的细胞毒性的测定 | 第22页 |
2.4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对阿霉素增敏作用的检测 | 第22页 |
2.5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逆转作用的检测 | 第22-23页 |
2.6 P-gp和EGFR的表达水平的测定 | 第23页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23页 |
结果 | 第23-33页 |
1. 多肽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 | 第23-27页 |
1.1 巯基壳聚糖的合成 | 第23-24页 |
1.2 巯基壳聚糖的合成工艺优化 | 第24-25页 |
1.3 多肽偶联壳聚糖的合成 | 第25-26页 |
1.4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的质量评价 | 第26-27页 |
2. 细胞的耐药倍数 | 第27-28页 |
3.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细胞毒作用 | 第28-29页 |
4.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对阿霉素抗肿瘤的增敏作用 | 第29-31页 |
5. 多肽壳聚糖川芎嗪纳米粒的逆转作用 | 第31-32页 |
6. P-gp和EGFR的表达情况 | 第32-33页 |
讨论 | 第33-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综述 | 第4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