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如彬案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案情介绍及其争议焦点 | 第10-13页 |
(一)案情介绍 | 第10-11页 |
(二)争议焦点 | 第11-13页 |
1.“有偿发帖”是否构成非法经营罪 | 第11页 |
2.网络空间是否属于公共场所 | 第11-12页 |
3.网络谣言是否属于虚假信息 | 第12-13页 |
二、“有偿发帖”行为的法律定性 | 第13-21页 |
(一)非法经营罪的行政限制条件 | 第13-15页 |
1.“国家规定”的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2.本案中董如彬“有偿发帖”行为的行政违法性依据 | 第14-15页 |
(二)非法经营罪的侵害法益 | 第15-21页 |
1.学界关于非法经营罪所侵害法益的几种观点 | 第15-17页 |
2.对现有观点的简要评析 | 第17-18页 |
3.本案中董如彬“有偿发帖”行为所侵犯的法益 | 第18-21页 |
三、“公共场所”与“公共秩序混乱”的认定 | 第21-26页 |
(一)“公共场所”的认定 | 第21-23页 |
1.“公共场所”的含义 | 第21页 |
2.网络空间属于公共场所 | 第21-23页 |
(二)“公共秩序混乱”的认定 | 第23-26页 |
1.“公共秩序”的含义 | 第23-24页 |
2.“网络公共秩序”属于“公共秩序” | 第24-26页 |
四、虚假信息的认定 | 第26-28页 |
(一)确定这项信息有无根据 | 第26-27页 |
(二)内容是否具体 | 第27页 |
(三)确定是否有引起公共秩序混乱的可能性 | 第27-28页 |
五、董如彬案结论 | 第28-30页 |
(一)董如彬“有偿发帖”的行为不构成非法经营罪 | 第28页 |
(二)董如彬发帖诽谤政府的行为构成寻衅滋事罪 | 第28-29页 |
(三)本案引发的思考 | 第29-30页 |
结语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