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综述 | 第12-26页 |
| ·DEM 概述 | 第12-16页 |
| ·DEM 定义 | 第12页 |
| ·DEM 生产方式 | 第12-13页 |
| ·DEM 表示方法 | 第13-14页 |
| ·DEM 的应用 | 第14-15页 |
| ·DEM 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地貌学和 DEM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地貌学概述 | 第16页 |
| ·DEM 在地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19页 |
| ·地貌分类系统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国外地貌分类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19-20页 |
| ·国内地貌分类系统的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 ·选题依据和选题背景 | 第21-23页 |
| ·选题依据 | 第21-22页 |
| ·选题背景 | 第22-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硬软件基础 | 第23-24页 |
| ·R2V | 第23-24页 |
| ·Arc GIS | 第24页 |
| ·Excel | 第24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2 研究区概况 | 第26-30页 |
| ·地理位置 | 第26-27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页 |
| ·土壤条件 | 第27-28页 |
| ·水文条件 | 第28页 |
| ·地下水资源 | 第28页 |
| ·植被条件 | 第28页 |
| ·社会经济现状 | 第28-30页 |
| 3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 ·基础数据源 | 第30-32页 |
| ·研究区地貌分类系统的建立 | 第32-35页 |
| 4 DEM 的建立 | 第35-38页 |
| ·数据源特点与处理目标 | 第35-36页 |
| ·处理流程与具体方法 | 第36页 |
| ·DEM 的建立与后处理 | 第36-38页 |
| 5 基于 DEM 的内蒙古段滦河流域的地貌类型计算 | 第38-47页 |
| ·基于DEM 地面绝对海拔高度的等级划分 | 第38页 |
| ·基于 DEM 的地势起伏度计算 | 第38-45页 |
| ·地势起伏度的定义 | 第39-40页 |
| ·其它地貌形态示量图的计算 | 第40-45页 |
| ·三维立体图 | 第40-41页 |
| ·生成等值线(Contour) | 第41页 |
| ·坡度Slope 专题图 | 第41-43页 |
| ·坡向专题图 | 第43页 |
| ·山体阴影图 | 第43-44页 |
| ·地表切割度 | 第44-45页 |
| ·各种地貌形态示量图在地貌分析中的作用 | 第45-47页 |
| 6 基于遥感影像的内蒙古段滦河流域地貌类型解译 | 第47-57页 |
| ·遥感影像判读 | 第47页 |
| ·遥感影像解译标志的建立 | 第47-50页 |
| ·地貌类型的解译 | 第50-57页 |
| ·基本地貌类型的解译 | 第50-51页 |
| ·成因地貌解译 | 第51-52页 |
| ·次级成因地貌解译 | 第52-53页 |
| ·形态差异解译 | 第53-54页 |
| ·次级形态差异划分类型 | 第54页 |
| ·根据坡度、坡向的划分类型 | 第54-55页 |
| ·总的地貌类型 | 第55-57页 |
| 7 地貌分析 | 第57-67页 |
| ·研究区地貌总体特征分析 | 第57-60页 |
| ·基本地貌类型分析 | 第57-58页 |
| ·成因地貌类型分析 | 第58页 |
| ·次级成因地貌类型分析 | 第58-59页 |
| ·形态地貌类型分析 | 第59-60页 |
| ·不同地形因子特征分析 | 第60-67页 |
| ·高程分析 | 第60-61页 |
| ·坡度分析 | 第61-63页 |
| ·坡向分析 | 第63-64页 |
| ·坡度坡向分析 | 第64-65页 |
| ·切割度分析 | 第65-67页 |
| 8 结论 | 第6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