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写词表 | 第3-6页 |
中文摘要 | 第6-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盾叶薯蓣基础研究 | 第26-43页 |
一 药材简介 | 第26-29页 |
1 药性特点 | 第26页 |
2 医药典籍 | 第26页 |
3 分类归属 | 第26-27页 |
4 形态特征 | 第27页 |
5 分布与采摘 | 第27-28页 |
6 繁殖方式 | 第28-29页 |
6.1 种子繁殖 | 第28页 |
6.2 根茎繁殖 | 第28-29页 |
6.3 组织培养 | 第29页 |
6.4 细胞培养 | 第29页 |
6.5 倍体育种 | 第29页 |
二 功能成分 | 第29-34页 |
1 薯蓣皂苷元 | 第30-31页 |
2 甾体皂苷 | 第31-33页 |
3 其他成分 | 第33-34页 |
三 提取 | 第34-37页 |
1 薯蓣皂苷元 | 第34-35页 |
1.1 直接酸水解法 | 第34页 |
1.2 预发酵-酸水解法 | 第34-35页 |
1.3 生物转换法 | 第35页 |
1.4 CO_2超临界萃取法 | 第35页 |
2 甾体皂苷 | 第35-37页 |
2.1 粗提 | 第36页 |
2.2 除杂 | 第36页 |
2.3 分离 | 第36-37页 |
四 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1 薯蓣皂苷元 | 第37-38页 |
1.1 重量法 | 第37页 |
1.2 比色法 | 第37页 |
1.3 TLC | 第37页 |
1.4 GC | 第37-38页 |
1.5 HPLC | 第38页 |
2 甾体皂苷 | 第38页 |
五 生物活性 | 第38-41页 |
1 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2 现代药理作用 | 第39-41页 |
2.1 抗肿瘤 | 第39-40页 |
2.2 抗血小板聚集 | 第40页 |
2.3 降血脂作用 | 第40页 |
2.4 抗心肌缺血 | 第40页 |
2.5 抗炎 | 第40-41页 |
2.6 杀灭钉螺 | 第41页 |
2.7 溶血 | 第41页 |
2.8 其他 | 第41页 |
六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甾体皂苷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 第43-89页 |
一 引言 | 第43-45页 |
1 HSCCC | 第43页 |
2 制备型HPLC | 第43-45页 |
二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1 原料药 | 第45页 |
2 试剂 | 第45页 |
3 仪器 | 第45-46页 |
三 样品前处理 | 第46-47页 |
1 制备甾体总皂苷 | 第46-47页 |
2 粗分 | 第47页 |
四 HSCCC对FRAC.6的分离 | 第47-54页 |
1 配制样品溶液 | 第47-48页 |
1.1 制备HSCCC分离的供试品溶液 | 第47-48页 |
1.2 制备分析型HPLC的供试品溶液 | 第48页 |
2 测定分配系数 | 第48-49页 |
2.1 色谱条件 | 第48页 |
2.2 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K) | 第48-49页 |
3 配制两相溶剂系统 | 第49页 |
4 分离过程 | 第49-50页 |
5 纯度鉴定 | 第50页 |
6 讨论 | 第50-54页 |
6.1 两相溶剂系统 | 第50-52页 |
6.2 制备样品溶液 | 第52-53页 |
6.3 洗脱方式 | 第53页 |
6.4 流动相速度 | 第53页 |
6.5 转速 | 第53页 |
6.6 温度 | 第53-54页 |
6.7 气泡 | 第54页 |
6.8 检测器 | 第54页 |
五 制备型HPLC对FRAC.8-19的分离 | 第54-64页 |
1 制备样品溶液 | 第54页 |
1.1 分析型HPLC供试品溶液 | 第54页 |
1.2 制备型HPLC供试品溶液 | 第54页 |
2 色谱条件 | 第54-55页 |
2.1 分型HPLC | 第54-55页 |
2.2 制备型HPLC | 第55页 |
3 分离过程 | 第55-62页 |
3.1 分离Frac.8 | 第55-56页 |
3.2 分离Frac.9 | 第56页 |
3.3 分离Frac.10 | 第56-57页 |
3.4 分离Frac.11 | 第57页 |
3.5 分离Frac.12 | 第57-58页 |
3.6 分离Frac.13 | 第58页 |
3.7 分离Frac.14 | 第58-59页 |
3.8 分离Frac.15 | 第59-60页 |
3.9 分离Frac.16 | 第60页 |
3.10 分离Frac.17 | 第60-61页 |
3.11 分离Frac.18 | 第61页 |
3.12 分离Frac.19 | 第61-62页 |
4 纯度鉴定 | 第62页 |
5 讨论 | 第62-64页 |
5.1 色谱条件 | 第62-63页 |
5.2 色谱条件的放大 | 第63-64页 |
六 结论 | 第64-65页 |
七 结构鉴定 | 第65-89页 |
第三章 建立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 第89-110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Ⅰ部分 利用HPLC对盾叶薯蓣根状茎中5种甾体皂苷成分进行定量分析 | 第89-98页 |
概述 | 第89-9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0-91页 |
1.1 药材 | 第90页 |
1.2 对照品 | 第90-91页 |
1.3 试剂 | 第91页 |
1.4 仪器 | 第91页 |
2 配制溶液 | 第91-92页 |
2.1 对照品溶液 | 第91页 |
2.2 供试品溶液 | 第91-92页 |
3 色谱条件 | 第92页 |
4 方法学考察 | 第92-95页 |
4.1 线性范围 | 第92-93页 |
4.2 定量限和检测限 | 第93页 |
4.3 精密性和准确性 | 第93-94页 |
4.4 稳定性 | 第94页 |
4.5 重复性 | 第94-95页 |
4.6 加样回收率 | 第95页 |
5 样品测定 | 第95-96页 |
6 讨论 | 第96-98页 |
6.1 前处理 | 第96页 |
6.2 色谱条件 | 第96-97页 |
6.3 测定结果 | 第97-98页 |
第Ⅱ部分 盾叶薯蓣根状茎中甾体总皂苷成分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98-108页 |
概述 | 第98-9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9-101页 |
1.1 药材 | 第99页 |
1.2 对照品 | 第99-100页 |
1.3 试剂 | 第100-101页 |
1.4 仪器 | 第101页 |
2 配制溶液 | 第101页 |
2.1 对照品溶液 | 第101页 |
2.2 供试品溶液 | 第101页 |
3 色谱条件 | 第101-102页 |
4 方法学考察 | 第102页 |
4.1 精密性 | 第102页 |
4.2 稳定性 | 第102页 |
4.3 重复性 | 第102页 |
5 指纹图谱的建立 | 第102-106页 |
5.1 特征指纹图谱的生成 | 第102-104页 |
5.2 共有峰的确定与指认 | 第104-106页 |
6 讨论 | 第106-108页 |
6.1 前处理 | 第106页 |
6.2 色谱条件 | 第106-107页 |
6.3 参照峰 | 第107页 |
6.4 解析方式 | 第107页 |
6.5 测定结果 | 第107-108页 |
第Ⅲ部分 结论 | 第108-110页 |
第四章 HPLC-MS/MS对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类成分的表征 | 第110-139页 |
引言 | 第110-11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13-115页 |
1.1 原药材 | 第113页 |
1.2 对照品 | 第113-115页 |
1.3 试剂 | 第115页 |
1.4 仪器 | 第115页 |
2 配制溶液 | 第115页 |
2.1 对照品溶液 | 第115页 |
2.2 供试品溶液 | 第115页 |
3 分析条件 | 第115-116页 |
3.1 色谱条件 | 第115-116页 |
3.2 质谱条件 | 第116页 |
4 对照品测定 | 第116-123页 |
4.1 Type Ⅰ | 第116-117页 |
4.2 Type Ⅱ | 第117-119页 |
4.3 Type Ⅲ | 第119-120页 |
4.4 Type Ⅳ | 第120-121页 |
4.5 Type Ⅴ | 第121-122页 |
4.6 Type Ⅵ | 第122-123页 |
5 样品测定 | 第123-136页 |
5.1 已知结构的鉴定 | 第124页 |
5.2 未知结构的表征 | 第124-136页 |
5.2.1 苷元为Type Ⅰ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24-125页 |
5.2.2 苷元为Type Ⅱ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25-134页 |
5.2.3 苷元为Type Ⅲ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4-135页 |
5.2.4 苷元为Type Ⅳ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5页 |
5.2.5 苷元为Type Ⅴ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5页 |
5.2.6 苷元为Type Ⅵ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5-136页 |
5.2.7 苷元为Type Ⅶ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6页 |
5.2.8 苷元为Type Ⅷ类型结构的表征 | 第136页 |
6 讨论 | 第136-137页 |
6.1 前处理 | 第136页 |
6.2 色谱条件 | 第136页 |
6.3 质谱条件 | 第136-137页 |
7 结论 | 第137-139页 |
第五章 甾体皂苷对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预防作用 | 第139-169页 |
一 引言 | 第139-145页 |
1 简介 | 第139页 |
2 发病机制 | 第139-144页 |
2.1 兴奋性氨基酸 | 第140-141页 |
2.2 细胞内Ca~(2+)超载 | 第141-142页 |
2.3 自由基损伤 | 第142页 |
2.4 酸中毒 | 第142页 |
2.5 炎症因子 | 第142-143页 |
2.6 细胞凋亡 | 第143-144页 |
2.6.1 线粒体途径 | 第143页 |
2.6.2 死亡受体途径 | 第143-144页 |
3 治疗药物 | 第144-145页 |
3.1 针对脑缺血的药物 | 第144页 |
3.1.1 溶栓型 | 第144页 |
3.1.2 抗血小板聚集型 | 第144页 |
3.1.3 抗凝血型 | 第144页 |
3.2 针对I/R的药物 | 第144-145页 |
3.2.1 Ca~(2+)拮抗剂 | 第144-145页 |
3.2.2 自由基清除型 | 第145页 |
3.2.3 神经营养因子型 | 第145页 |
3.2.4 抗炎型 | 第145页 |
3.2.5 抗凋亡型 | 第145页 |
4 中药对I/R作用 | 第145页 |
二 实验 | 第145-153页 |
1 材料 | 第145-147页 |
1.1 原药材 | 第145-146页 |
1.2 试剂 | 第146页 |
1.3 仪器 | 第146-147页 |
1.4 动物 | 第147页 |
2 配制溶液 | 第147-148页 |
2.1 PBS缓冲液 | 第147-148页 |
2.2 TTC染色剂 | 第148页 |
2.3 HE染液 | 第148页 |
2.4 多聚甲醛溶液 | 第148页 |
2.5 尼氏染液 | 第148页 |
2.6 麻醉药 | 第148页 |
3 制备甾体总皂苷 | 第148-149页 |
4 动物给药 | 第149页 |
5 制备模型 | 第149-150页 |
6 检测指标 | 第150-153页 |
6.1 表观指标 | 第150页 |
6.1.1 神经功能评分 | 第150页 |
6.1.2 死亡率 | 第150页 |
6.2 脑梗死面积 | 第150-151页 |
6.3 脑水肿含水量 | 第151页 |
6.4 HE染色 | 第151页 |
6.5 尼氏染色 | 第151页 |
6.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151-152页 |
6.7 氧化因子 | 第152页 |
6.8 炎症因子 | 第152页 |
6.9 蛋白质印记 | 第152页 |
6.10 数据分析 | 第152-153页 |
三 甾体皂苷对MCAO大鼠实验的结果 | 第153-162页 |
1 死亡率 | 第153页 |
2 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面积和脑水肿 | 第153页 |
3 组织病理学 | 第153-155页 |
3.1 HE染色 | 第153页 |
3.2 尼氏染色 | 第153-155页 |
4 免疫组织化学 | 第155-156页 |
4.1 AQP-4 | 第155-156页 |
4.2 Caspase-3 | 第156页 |
5 氧化因子 | 第156页 |
6 炎症因子 | 第156-158页 |
7 蛋白质印记 | 第158-162页 |
7.1 Bcl-2和Bax | 第158-162页 |
7.2 ERK 1/2和NF-κB | 第162页 |
四 讨论 | 第162-166页 |
1 抗水肿 | 第163页 |
2 抗氧化 | 第163-164页 |
3 抗炎 | 第164页 |
4 抗凋亡 | 第164-165页 |
5 细胞信号通路 | 第165-166页 |
五 注意事项 | 第166-167页 |
六 结论 | 第167-169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169-171页 |
一 甾体皂苷成分的提取分离 | 第169页 |
二 建立盾叶薯蓣药材质量的分析方法 | 第169页 |
三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对盾叶薯蓣中甾体皂苷进行结构表征 | 第169-170页 |
四 盾叶薯蓣甾体皂苷的药效作用 | 第170-171页 |
创新点 | 第171-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172-18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87-191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187-189页 |
英文(SCI) | 第187-188页 |
中文 | 第188-189页 |
专利 | 第189-190页 |
科研项目 | 第190-191页 |
致谢 | 第191-193页 |
作者简介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