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7-57页 |
1.1 引言 | 第27-28页 |
1.2 地质聚合物的研究 | 第28-39页 |
1.2.1 地质聚合物定义及结构 | 第28-29页 |
1.2.2 地质聚合物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 第29-32页 |
1.2.3 地质聚合的反应机理 | 第32-33页 |
1.2.4 地质聚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33-38页 |
1.2.5 地质聚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1.3 沸石分子筛的研究 | 第39-53页 |
1.3.1 分子筛的结构 | 第39-40页 |
1.3.2 分子筛的合成方法 | 第40-41页 |
1.3.3 分子筛的成型 | 第41-45页 |
1.3.4 分子筛多孔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45-52页 |
1.3.5 分子筛多孔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52-53页 |
1.4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53-57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53-5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54-5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56-57页 |
第二章 粉煤灰开孔地质聚合物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 | 第57-86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57-62页 |
2.1.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 | 第57页 |
2.1.2 测试与表征 | 第57-59页 |
2.1.3 开孔地质聚合物制备工艺设计 | 第59-62页 |
2.2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62-65页 |
2.2.1 粉煤灰粒度分布 | 第62页 |
2.2.2 粉煤灰化学组成 | 第62-63页 |
2.2.3 粉煤灰微观形貌 | 第63页 |
2.2.4 粉煤灰物相组成 | 第63页 |
2.2.5 粉煤灰原样FTIR分析 | 第63-65页 |
2.3 开孔地质聚合物制备工艺研究 | 第65-84页 |
2.3.1 发泡剂含量的影响 | 第65-68页 |
2.3.2 发泡剂种类的影响 | 第68-71页 |
2.3.3 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影响 | 第71-73页 |
2.3.4 表面活性剂种类的影响 | 第73-75页 |
2.3.5 激发剂模数的影响 | 第75-77页 |
2.3.6 激发剂种类的影响 | 第77-80页 |
2.3.7 开孔地质聚合物的表征 | 第80-8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三章 粉煤灰无溶剂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 第86-107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86-90页 |
3.1.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 | 第86-87页 |
3.1.2 测试与表征 | 第87-88页 |
3.1.3 无溶剂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工艺设计 | 第88-90页 |
3.2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90页 |
3.3 粉煤灰无溶剂法制备多级孔分子筛工艺研究 | 第90-104页 |
3.3.1 油酸含量的影响 | 第90-92页 |
3.3.2 铝粉含量的影响 | 第92-95页 |
3.3.3 H_2O/Na_2O摩尔比的影响 | 第95-97页 |
3.3.4 晶化温度的影响 | 第97-99页 |
3.3.5 多级孔分子筛的表征 | 第99-104页 |
3.4 开孔地质聚合物以及多级孔分子筛制备机理研究 | 第104-10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105-107页 |
第四章 粉煤灰基开孔地质聚合物和多级孔分子筛的吸附实验研究 | 第107-127页 |
4.1 引言 | 第107-10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8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108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10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108-114页 |
4.3.1 吸附剂前处理 | 第108-109页 |
4.3.2 重金属Pb~(2+)的吸附实验 | 第109-110页 |
4.3.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110-11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114-119页 |
4.4.1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4.4.2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4.4.3 溶液中Pb~(2+)浓度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4.4.4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4.5 动力学分析 | 第119-121页 |
4.6 吸附等温线 | 第121-123页 |
4.7 吸附热力学 | 第123-124页 |
4.8 重复使用性能分析 | 第124-125页 |
4.9 吸附机理 | 第125页 |
4.10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偏高岭土基开孔地质聚合物与多级孔分子筛的工艺与性能研究 | 第127-145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27-130页 |
5.1.1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 | 第127页 |
5.1.2 测试与表征 | 第127-128页 |
5.1.3 模板法制备偏高岭土基开孔地质聚合物与多级孔分子筛的工艺设计 | 第128-130页 |
5.2 材料的表征与分析 | 第130-133页 |
5.2.1 偏高岭土粒度分布 | 第130页 |
5.2.2 偏高岭土化学组成 | 第130-131页 |
5.2.3 偏高岭土与PMMA微观形貌 | 第131页 |
5.2.4 偏高岭土物相组成 | 第131页 |
5.2.5 偏高岭土样FTIR分析 | 第131-133页 |
5.3 模板法制备偏高岭土基开孔地质聚合物与多级孔分子筛的工艺研究 | 第133-143页 |
5.3.1 H_2O/SiO_2比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5.3.2 SiO_2/Al_2O_3比和H_2O/Na_2O比(碱浓度)的影响 | 第134-135页 |
5.3.3 PMMA含量的影响 | 第135-137页 |
5.3.4 煅烧温度的影响 | 第137-138页 |
5.3.5 水热转化碱浓度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5.3.6 偏高岭土基开孔地质聚合物与多级孔分子筛表征 | 第140-1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偏高岭土基开孔地质聚合物和多级孔分子筛的吸附实验研究 | 第145-157页 |
6.1 实验部分 | 第145-146页 |
6.1.1 实验原料 | 第145页 |
6.1.2 仪器设备 | 第145-146页 |
6.2 实验方法 | 第146-147页 |
6.2.1 吸附剂前处理 | 第146页 |
6.2.2 重金属Cu2+的吸附实验 | 第146-147页 |
6.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14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47-150页 |
6.3.1 溶液pH值的影响 | 第147-148页 |
6.3.2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6.3.3 溶液中Cu~(2+)浓度的影响 | 第149-150页 |
6.3.4 吸附温度的影响 | 第150页 |
6.4 动力学分析 | 第150-152页 |
6.5 吸附等温线 | 第152-154页 |
6.6 吸附热力学 | 第154-155页 |
6.7 重复使用性能分析 | 第155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155-15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7-16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57-160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60页 |
7.3 建议与展望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