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2-21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0.1.1 湿地的定义与功能 | 第12-13页 |
0.1.2 湿地的退化与丧失 | 第13-14页 |
0.1.3 子牙河流域湿地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0.2 本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6-20页 |
0.3.1 湿地遥感研究 | 第16-18页 |
0.3.2 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 第18-20页 |
0.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0.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0.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1-23页 |
1.1 研究区域确定 | 第21-22页 |
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2-23页 |
2 实验数据和研究方法 | 第23-34页 |
2.1 数据源情况 | 第23-25页 |
2.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25-26页 |
2.3 湿地范围确定 | 第26-34页 |
2.3.1 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提取 | 第27页 |
2.3.2 湿地分类系统确定 | 第27-30页 |
2.3.3 遥感影像解译步骤 | 第30-34页 |
3 子牙河流域湿地动态变化 | 第34-44页 |
3.1 湿地面积动态变化 | 第34-39页 |
3.1.1 相关统计量 | 第34页 |
3.1.2 子牙河流域湿地一级分类面积变化 | 第34-36页 |
3.1.3 子牙河流域湿地二级分类动态变化 | 第36-39页 |
3.2 湿地水域动态变化 | 第39-40页 |
3.3 湿地植被动态变化 | 第40-43页 |
3.3.1 NDVI提取 | 第40-41页 |
3.3.2 湿地植被面积动态变化 | 第41-42页 |
3.3.3 年际间植被茂盛程度对比分析 | 第42-43页 |
3.4 小结 | 第43-44页 |
4 重点关注区域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 第44-73页 |
4.1 主要湿地概况 | 第44-46页 |
4.2 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 第46-55页 |
4.2.1 地物面积统计 | 第46-49页 |
4.2.2 转移矩阵分析 | 第49-55页 |
4.3 衡水湖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 第55-63页 |
4.3.1 地物面积统计 | 第56-58页 |
4.3.2 转移矩阵分析 | 第58-63页 |
4.4 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湿地景观类型变化 | 第63-71页 |
4.4.1 地物面积统计 | 第64-66页 |
4.4.2 转移矩阵分析 | 第66-71页 |
4.5 小结 | 第71-73页 |
5 重点关注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73-90页 |
5.1 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学意义 | 第73-76页 |
5.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步骤 | 第76-81页 |
5.3 团泊洼、北大港、南大港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81-84页 |
5.3.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 第81-83页 |
5.3.2 景观水平分析 | 第83-84页 |
5.4 衡水湖及其周边地区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84-86页 |
5.4.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 第84-85页 |
5.4.2 景观水平分析 | 第85-86页 |
5.5 岗南、黄壁庄水库及其周边湿地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86-88页 |
5.5.1 斑块类型水平分析 | 第86-87页 |
5.5.2 景观水平分析 | 第87-88页 |
5.6 2014年三重点关注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对比分析 | 第88-89页 |
5.7 小结 | 第89-90页 |
6 子牙河流域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议 | 第90-9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7.1 结论 | 第92-93页 |
7.2 研究工作不足 | 第93-94页 |
7.3 展望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
发表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