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自认制度之研究--以比较的视角看我国自认制度的构建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1.引言 | 第7-9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8-9页 |
| 2.自认的概念界定 | 第9-12页 |
| ·不同种类自认的内涵 | 第9-11页 |
| ·诉讼上的自认和诉讼外的自认的内涵 | 第9-10页 |
| ·明示自认和默示自认的内涵 | 第10页 |
| ·当事人的自认和诉讼代理人的自认的内涵 | 第10页 |
| ·先行自认和后行自认的内涵 | 第10-11页 |
| ·完全自认和限制自认的内涵 | 第11页 |
| ·我国学者关于自认的代表性观点 | 第11-12页 |
| ·诉讼上的自认的含义 | 第11页 |
| ·诉讼上的自认的构成要件 | 第11-12页 |
| 3.国外关于自认制度的立法规定和理论探讨 | 第12-21页 |
| ·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12-15页 |
| ·英美法系国家的自认制度 | 第12-13页 |
|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自认制度 | 第13-15页 |
| ·自认的属性之争 | 第15-17页 |
| ·诉讼外的自认的属性 | 第15-16页 |
| ·诉讼上的自认的属性 | 第16-17页 |
| ·自认的对象之争 | 第17-18页 |
| ·案件事实 | 第17页 |
| ·案件事实和诉讼请求 | 第17页 |
| ·案件事实和权利 | 第17-18页 |
| ·自认效力的理论丛础 | 第18-21页 |
| ·辩论主义原则 | 第18页 |
| ·诚实信用原则 | 第18-19页 |
| ·处分权原则 | 第19页 |
| ·诉讼效率与经济原则 | 第19-20页 |
| ·法律真实原则 | 第20-21页 |
| 4.我国民事诉讼中自认制度的现状 | 第21-25页 |
| ·自认制度在我国的相关立法 | 第21页 |
| ·我国自认制度的现有框架 | 第21-23页 |
| ·我国自认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分析 | 第23-25页 |
| 5. 我国自认制度的构建 | 第25-39页 |
| ·自认的属性 | 第25页 |
| ·自认的主体 | 第25-28页 |
| ·当事人及其法定诉讼代理人 | 第25-26页 |
| ·委托诉讼代理人 | 第26页 |
| ·共同诉讼人 | 第26-27页 |
| ·诉讼代表人 | 第27页 |
| ·第三人 | 第27-28页 |
| ·自认的客体 | 第28-30页 |
| ·对于"诉讼请求"的取舍 | 第28-29页 |
| ·对于"权利"的取舍 | 第29-30页 |
| ·关于案件事实 | 第30页 |
| ·自认的内容 | 第30-32页 |
| ·肯定论 | 第31页 |
| ·否定论 | 第31-32页 |
| ·对于"于己不利"要件的取舍 | 第32页 |
| ·自认的效力 | 第32-39页 |
| ·诉讼上的自认的效力 | 第32-34页 |
| ·自认的撤回和追复 | 第34-36页 |
| ·自认效力的限制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个人简介 | 第42-43页 |
| 导师简介 | 第43-44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44-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