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武器工业论文--火炮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多级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动态特性及可控性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5-38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页
    1.2 磁流变技术减振应用研究现状第15-24页
        1.2.1 磁流变技术简介第15-17页
        1.2.2 磁流变技术的减振应用第17-24页
    1.3 磁流变缓冲器在冲击载荷下的应用研究现状第24-28页
        1.3.1 直升机起落装置第24-25页
        1.3.2 军用车辆吸振装置第25-26页
        1.3.3 座椅悬架防撞装置第26页
        1.3.4 武器反后坐装置第26-28页
    1.4 磁流变缓冲应用研究的关键问题第28-35页
        1.4.1 高剪切速率下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测试第29-31页
        1.4.2 冲击载荷下磁流变缓冲器的动力学模型第31-32页
        1.4.3 抗冲击磁流变缓冲器的结构设计第32-33页
        1.4.4 多物理场下磁流变缓冲器的瞬态特性第33-34页
        1.4.5 磁流变反后坐装置的可控性第34-35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35-38页
2 高剪切速率下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及力学模型第38-58页
    2.1 引言第38页
    2.2 磁流变液本构模型第38-40页
        2.2.1 Bingham本构模型第38-39页
        2.2.2 Herschel-Bulkley本构模型第39-40页
    2.3 高剪切速率下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参数确定第40-50页
        2.3.1 流变特性参数确定总体方案第40-41页
        2.3.2 环形剪切通道中磁流变液力学分析第41-45页
        2.3.3 流变特性测试装置磁场分析第45-49页
        2.3.4 磁流变液流变特性参数结果第49-50页
    2.4 基于Herschel-Bulkley的缓冲器力学模型第50-57页
        2.4.1 准静态力学模型第50-54页
        2.4.2 动态力学模型第54-55页
        2.4.3 冲击载荷动力学模型验证分析第55-57页
    2.5 本章小结第57-58页
3 多级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多场耦合分析第58-76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多级并联式长行程磁流变缓冲器结构设计第58-61页
    3.3 磁流变缓冲器物理场理论模型第61-64页
        3.3.1 电磁场理论模型第61-62页
        3.3.2 流场理论模型第62-63页
        3.3.3 磁流变液多场耦合理论模型第63-64页
    3.4 多级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多场耦合数值仿真第64-75页
        3.4.1 缓冲器磁场分析第64-69页
        3.4.2 磁流耦合分析第69-73页
        3.4.3 正交仿真试验第73-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4 多级并联式磁流变缓冲器冲击动态特性试验第76-94页
    4.1 引言第76页
    4.2 高剪切速率下磁流变液流变特性测试第76-83页
        4.2.1 流变特性测试系统第76-80页
        4.2.2 流变特性参数辨识第80-83页
    4.3 缓冲器动态特性试验第83-93页
        4.3.1 冲击动态试验系统第83-85页
        4.3.2 缓冲器冲击动态试验方案第85-86页
        4.3.3 冲击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第86-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5 磁流变缓冲器后坐缓冲可控性试验研究第94-110页
    5.1 引言第94页
    5.2 后坐系统动力学分析第94-101页
        5.2.1 后坐缓冲模型第94-95页
        5.2.2 火炮系统稳定性分析第95-96页
        5.2.3 后坐缓冲优化目标第96-99页
        5.2.4 后坐缓冲效果量化指标第99-101页
    5.3 固定式火炮后坐缓冲可控性分析第101-105页
        5.3.1 加载固定电流后坐缓冲第101-104页
        5.3.2 ON-OFF开环控制后坐缓冲第104-105页
    5.4 野战式火炮后坐缓冲可控性分析第105-109页
    5.5 本章小结第109-110页
6 总结与展望第110-114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110-112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112页
    6.3 工作展望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28页
附录第128-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共晶、缺陷和纳米炸药结构与性质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考虑湍流频率影响的风电机组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