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群体极化视角下微博“群殴式”娱乐新闻现象的媒介呈现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11-12页 |
2 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综述 | 第12-16页 |
2.1 国内对微博负面新闻的研究 | 第12-14页 |
2.2 国外对网络负面新闻的研究 | 第14-16页 |
3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6页 |
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4 创新之处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第1章 “群殴式”娱乐新闻的媒介呈现及表现形式 | 第17-35页 |
1.1 “群殴式”娱乐新闻的媒介呈现 | 第18-25页 |
1.1.1 “群殴式”现象的舆论平台 | 第18-20页 |
1.1.2 “群殴式”现象的媒介呈现 | 第20-25页 |
1.2 “群殴式”现象特质 | 第25-27页 |
1.2.1 微博“群殴式”现象的时空特点 | 第25-26页 |
1.2.2 微博“群殴式”现象的新型关系 | 第26-27页 |
1.3 “群殴式”现象的表现形式 | 第27-35页 |
1.3.1 聚众围观 | 第27-28页 |
1.3.2 语言暴力 | 第28-30页 |
1.3.3 网络舆论审判 | 第30-35页 |
第2章 微博“群殴式”现象的话语形态分析 | 第35-47页 |
2.1 “群殴式”现象的话语表现形态 | 第35-39页 |
2.1.1 群体性的怒骂 | 第35-36页 |
2.1.2 含沙射影的嘲讽 | 第36-38页 |
2.1.3 群体逆向的完全支持 | 第38-39页 |
2.2 “群殴式”现象的话语属性 | 第39-40页 |
2.2.1 话语行为的目的性 | 第39页 |
2.2.2 话语行为的关联性 | 第39-40页 |
2.2.3 话语行为的综合性 | 第40页 |
2.3 微博“群殴式”现象的多样表现形式 | 第40-47页 |
2.3.1 表情符号 | 第40-42页 |
2.3.2 表情包 | 第42-43页 |
2.3.3 段子 | 第43-45页 |
2.3.4 语录式 | 第45-47页 |
第3章 “群殴式”的群体组织的形成及发展 | 第47-54页 |
3.1 “群殴式”群体组织的形成路径 | 第47页 |
3.2 “群殴式”群体组织的构成 | 第47-52页 |
3.2.1 王宝强粉丝的凝聚作用 | 第47-50页 |
3.2.2 微博大V的引导作用 | 第50-51页 |
3.2.3 营销号的传播效力 | 第51-52页 |
3.3 “群殴式”群体形成的发展 | 第52-54页 |
3.3.1 “群殴式”群体组织的发展阶段 | 第52页 |
3.3.2 “群殴式”群体迅速发展的表现 | 第52-54页 |
第4章 “群殴式”娱乐新闻现象成因分析 | 第54-61页 |
4.1 后现代主义与娱乐化浪潮的影响 | 第54-57页 |
4.1.1 后现代主义下社会情绪的变化 | 第54-56页 |
4.1.2 泛娱乐化趋势下的集体讨伐 | 第56-57页 |
4.2 舆论聚合效应 | 第57-58页 |
4.2.1 舆论聚合 | 第57-58页 |
4.2.2 蝴蝶效应 | 第58页 |
4.3 平民话语权的崛起 | 第58-59页 |
4.4 网络把关的构建不足 | 第59-61页 |
4.4.1 网络把关的困境 | 第59-60页 |
4.4.2 网络文明的缺失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