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早期都城及相关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绪论 | 第11-15页 |
|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二.目前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太公身世与封齐的时间及原因分析 | 第15-35页 |
| 一.关于太公身世的记载与争议 | 第15-23页 |
| (一)有关太公身世的文献记载 | 第15-19页 |
| (二)学界围绕太公出身问题的争议 | 第19-20页 |
| (三)太公之“吕”的源流 | 第20-21页 |
| (四)从姬姜二姓之关系试论太公身世 | 第21-23页 |
| 二.关于太公封齐原因的探讨 | 第23-27页 |
| (一)文献中的解释 | 第23-24页 |
| (二)考古成果的解释 | 第24-27页 |
| 三.关于太公封齐时间的记载与争议 | 第27-33页 |
| (一)文献中的相关记载 | 第27-29页 |
| (二)后世学者的争议 | 第29-30页 |
| (三)从周初形势的分析论太公封齐之时间 | 第30-33页 |
| 四.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有关齐国都城及其迁徙的文献记载 | 第35-43页 |
| 一.齐国早期都城即分封地的文献记载 | 第35-40页 |
| (一)营丘说 | 第35-37页 |
| (二)薄姑说 | 第37-38页 |
| (三)齐地说 | 第38-40页 |
| 二.文献记载中有关齐国早期都城迁徙的问题 | 第40-41页 |
| 三.小结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齐国早期都城营丘说”考辨 | 第43-53页 |
| 一.围绕“营丘说”而生的诸多假说 | 第43-47页 |
| (一)临淄说 | 第43-45页 |
| (二)昌乐营陵说 | 第45-46页 |
| (三)臧台说 | 第46页 |
| (四)寿光呙宋台说 | 第46-47页 |
| (五)昌乐河西说 | 第47页 |
| 二.“营丘说”的疑点 | 第47-51页 |
| (一)“营丘边莱”的质疑 | 第47-49页 |
| (二)从齐国早期都城环境看营丘各说 | 第49-50页 |
| (三)从齐国早期疆域看营丘各说 | 第50-51页 |
| 三.小结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齐国早期都城薄姑说与齐地说辨析 | 第53-59页 |
| 一.薄姑浅析 | 第53-55页 |
| (一)文献中对于薄姑位置的记录 | 第53-54页 |
| (二)对于“薄姑”一词含义的分歧 | 第54-55页 |
| 二.试论齐地 | 第55-57页 |
| 三.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考古发现与齐国早期都城研究 | 第59-72页 |
| 一.临淄齐故城 | 第59-61页 |
| 二.博兴寨卞遗址 | 第61-62页 |
| 三.寿光呙宋台遗址 | 第62-65页 |
| 四.高青陈庄西周城址 | 第65-68页 |
| 五.昌乐营陵城址 | 第68-70页 |
| 六.小结 | 第70-72页 |
| 结论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