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绿化建设论文--大地园林论文--城市绿化论文

森林城市指标体系的评价与优化--以合肥市为例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1-18页
    1.1 相关概念第11-13页
        1.1.1 森林城市第11-12页
        1.1.2 城市森林第12-13页
    1.2 森林城市的功能第13-14页
        1.2.1 生态功能第13-14页
        1.2.2 经济功能第14页
        1.2.3 社会功能第14页
    1.3 森林城市的范围划分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5-18页
        1.4.1 国外研究概况第15-16页
        1.4.2 国内研究概况第16-18页
2 引言第18-23页
    2.1 研究的背景第18-20页
        2.1.1 城市森林的提出第18页
        2.1.2 我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需要发展森林城市第18-19页
        2.1.3 我国需要评价森林城市建设水准的指标体系第19-20页
    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0页
        2.2.1 研究目的第20页
        2.2.2 研究意义第20页
    2.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4 研究的方法和路线第21-23页
        2.3.1 研究方法第21-22页
        2.3.2 研究路线第22-23页
3 森林城市指标的评价与优化第23-34页
    3.1 指标体系的分析第23-24页
        3.1.1 05 版指标体系(附录A)第23页
        3.1.2 07 版指标体系(附录B)第23-24页
        3.1.3 12 版指标体系(附录C)第24页
    3.2 指标体系的评价第24-26页
        3.2.0 城市森林植物绿化指标的不完善第24-25页
        3.2.1 反映森林城市结构特点指标的不完善第25-26页
        3.2.2 体验城市森林服务功能指标的不完善第26页
    3.3 指标的优化理论依据第26-30页
        3.3.1 群落结构第26-27页
        3.3.2 绿视率理论第27页
        3.3.3 可达性原理第27-30页
    3.4 指标优化的基本原则第30页
        3.4.1 科学性原则第30页
        3.4.2 系统性原则第30页
        3.4.3 可操作性原则第30页
        3.4.4 动态性原则第30页
    3.5 新指标的功能定位及优化思路第30-32页
        3.5.1 功能定位第30-31页
        3.5.2 优化思路第31-32页
    3.6 优化指标的确定第32-34页
4 森林城市新指标的应用第34-40页
    4.1 绿量第34-35页
        4.1.1 绿量的含义第34页
        4.1.2 绿量作为评价指标的必要性第34页
        4.1.3 绿量的测量方法第34-35页
    4.2 树冠覆盖率第35-37页
        4.2.1 树冠覆盖率的含义第35-36页
        4.2.2 树冠覆盖率作为评价指标的必要性第36-37页
        4.2.3 树冠覆盖率的测量方法第37页
    4.3 城市森林可达性第37-40页
        4.3.1 城市森林可达性的概念第37页
        4.3.2 城市森林可达性作为评价指标的必要性第37-38页
        4.3.3 城市森林可达性的评价方法第38-40页
5 案例分析—以合肥市为例第40-52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40页
    5.2 合肥市森林城市相关指标评价第40-43页
        5.2.1 定性指标评价第40-42页
        5.2.2 定量指标评价第42-43页
    5.3 合肥市新指标的评价第43-52页
        5.3.1 树冠覆盖率的评价第43-46页
        5.3.2 绿量的评价第46-47页
        5.3.3 城市森林可达性的评价第47-52页
6 结论与建议第52-53页
    6.1 结论第52页
    6.2 建议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A 05 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试行)》第56-57页
附录B 07 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修订)》第57-59页
附录C 12 年《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最新)》第59-62页
作者简介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葡萄园土壤细菌多样性研究
下一篇:蓝莓与乌饭树对pH的反应差异及蓝莓的菌根效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