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关于选题 | 第10-11页 |
1.1.1 问题的提出--重庆城市滨河空间环境亟待改善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3 论文创新点 | 第11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2.1“空间植入”设计方法的定义 | 第11-12页 |
1.2.2 激励滨河生活空间的更新 | 第12页 |
1.2.3 生态方法的定义 | 第12-13页 |
1.3 改造城市滨水生活空间在国外的研究现状及案例解读 | 第13-20页 |
1.4 改造城市滨水生活空间在国内的研究现状及案例解读 | 第20-23页 |
1.5 案例结论 | 第23-24页 |
1.6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6.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7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25-27页 |
1.7.1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7.2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解读及提取应用 | 第28-32页 |
2.1“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解读 | 第28页 |
2.2 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重庆山地滨水空间环境调查分析 | 第28-30页 |
2.2.1 重庆山地滨河空间的空间环境概况分析 | 第28-29页 |
2.2.2 重庆山地滨河空间的人文环境概况分析 | 第29-30页 |
2.3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思想指导下的滨河空间改造原则及策略 | 第30-32页 |
2.3.1 原则 | 第30-31页 |
2.3.1.1 植入的空间需保持水域空间的开放性 | 第30页 |
2.3.1.2 植入的空间需保护水域空间的生态 | 第30页 |
2.3.1.3 植入的空间需重视水域空间的防洪 | 第30-31页 |
2.3.2 策略 | 第31-32页 |
2.3.2.1 植入地域文化空间——彰显水域空间景观的文化性 | 第31页 |
2.3.2.2 植入亲水性空间——保障水域空间景观的可达性 | 第31页 |
2.3.2.3 植入科技化艺术空间——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 | 第31页 |
2.3.2.4 植入亲民性交通——重视交通活动人本性 | 第31-32页 |
第3章 以空间植入的方法激励重庆山地滨河空间更新的策略 | 第32-47页 |
3.1 石柱县龙河滨河基本空间概况 | 第32-33页 |
3.1.1 石柱县龙河滨河的区位 | 第32页 |
3.1.2 石柱县龙河滨河的自然地理环境 | 第32-33页 |
3.2 石柱县龙河滨河的空间形态 | 第33-34页 |
3.3 城乡统筹之下石柱县滨河空间发展的机遇及条件 | 第34-35页 |
3.4 石柱县滨水城市空间发展的困境 | 第35页 |
3.5 基于空间植入方法下滨河空间的改造目标和方法 | 第35-45页 |
3.5.1 目标:因地制宜,激励产业进步,服务当地民众 | 第35-36页 |
3.5.2 具体空间更新思路 | 第36-37页 |
3.5.3 具体空间更新方法 | 第37-45页 |
3.5.3.1 彰显水域空间景观的文化性——植入文化空间,重塑历史精神 | 第37-39页 |
3.5.3.2 保障水域空间景观的可达性——植入亲水空间,贴近自然 | 第39-40页 |
3.5.3.3 强调科学与艺术相结合——植入灵动化空间,表现空间改造先进性 | 第40-41页 |
3.5.3.4 重视游赏空间人本性——植入康养型交通,引人入境,运动赏景 | 第41-44页 |
3.5.3.5 重视水域空间的防洪性——植入过水景观,科学防洪 | 第44-45页 |
3.6 设计实践结论 | 第45-47页 |
第4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