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3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表面工程与再制造工程 | 第10-12页 |
1.3 等离子熔覆技术 | 第12-15页 |
1.3.1 等离子熔覆技术原理 | 第12页 |
1.3.2 等离子熔覆工艺 | 第12-14页 |
1.3.3 等离子熔覆技术研究现状及应用 | 第14-15页 |
1.4 原位合成技术及原位合成TiN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涂层接触疲劳失效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5.1 润滑状态 | 第16-18页 |
1.5.2 接触应力 | 第18-20页 |
1.5.3 转速 | 第20-22页 |
1.6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1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1.6.2 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等离子熔覆层表征方法及制备参数优化 | 第23-34页 |
2.1 熔覆方法和材料的选择 | 第23-25页 |
2.1.1 熔覆方法 | 第23-24页 |
2.1.2 熔覆材料 | 第24-25页 |
2.2 熔覆层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表征方法 | 第25-27页 |
2.2.1 熔覆层相结构和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2.2 熔覆层TiN含量分析方法 | 第26页 |
2.2.3 熔覆层微观力学性能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2.2.4 熔覆层表面轮廓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3 熔覆层制备工艺和粉末配比优化 | 第27-32页 |
2.3.1 熔覆层工艺参数优化 | 第27-30页 |
2.3.2 熔覆层Ti含量添加优化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原位合成TiN增强Ni/Ti合金熔覆层表征和形成行为研究 | 第34-45页 |
3.1 TiN形成的热力学分析 | 第34页 |
3.2 熔覆层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34-40页 |
3.2.1 熔覆层宏观形貌分析 | 第34-35页 |
3.2.2 熔覆层微观形貌分析 | 第35-36页 |
3.2.3 熔覆层XRD和TEM | 第36-37页 |
3.2.4 熔覆层内TiN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5 熔覆层力学性能分析 | 第38-40页 |
3.3 熔覆层形成行为 | 第40-43页 |
3.3.1 熔覆层宏观组织形成 | 第40-41页 |
3.3.2 熔覆层微观组织形成 | 第41-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原位合成TiN增强Ni/Ti熔覆层摩擦学性能研究 | 第45-55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摩擦学实验 | 第45-53页 |
4.2.1 测试方法 | 第45-46页 |
4.2.2 摩擦系数分析 | 第46-47页 |
4.2.3 磨损机理 | 第47-50页 |
4.2.4 熔覆层耐磨性 | 第50-52页 |
4.2.5 熔覆层摩擦系数和耐磨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5章 原位合成TiN增强Ni/Ti合金熔覆层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 | 第55-59页 |
5.2.1 接触疲劳试验机 | 第55-57页 |
5.2.2 加载受力模型 | 第57-59页 |
5.3 接触疲劳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第59-64页 |
5.3.1 不同接触应力下失效模式统计 | 第59-60页 |
5.3.2 1000N加载下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第60-61页 |
5.3.3 2000N加载下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第61-63页 |
5.3.4 3000N加载下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 | 第63-64页 |
5.4 接触疲劳寿命研究 | 第64-67页 |
5.4.1 不同接触应力下的接触疲劳寿命P‐N曲线 | 第64-66页 |
5.4.2 熔覆层接触疲劳寿命P‐S‐N曲线 | 第66-6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