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6页 |
1.1 汽车及其运动件的轻量化 | 第12-14页 |
1.1.1 镁合金的性质 | 第13页 |
1.1.2 镁合金在轻量化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1.2 轮毂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轮毂用镁合金 | 第15-16页 |
1.2.2 轮毂制备方法 | 第16-17页 |
1.3 镁合金腐蚀与表面防护 | 第17-23页 |
1.3.1 镁及镁合金腐蚀 | 第17-18页 |
1.3.2 镁合金腐蚀改善措施 | 第18-21页 |
1.3.3 轮毂表面防护现状 | 第21-22页 |
1.3.4 镁合金轮毂表面涂层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1.4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23-2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4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1.4.5 拟解决关键问题 | 第25-26页 |
2 锻造镁轮毂性能评测以及存在的问题 | 第26-36页 |
2.1 锻造镁合金轮毂 | 第26页 |
2.2 轮毂性能测试方法 | 第26-31页 |
2.3 镁合金轮毂测试结果 | 第31-34页 |
2.3.1 轮毂台架性能测试 | 第31-32页 |
2.3.2 盐雾腐蚀和涂层附着力检测 | 第32-33页 |
2.3.3 道路可靠性能及油耗 | 第33-34页 |
2.4 存在的问题 | 第34页 |
2.5 小结 | 第34-36页 |
3 耐蚀性铸态镁轮毂的合金改性研究 | 第36-52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3.3 Ca对铸态Mg-Al-Mn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38-50页 |
3.3.1 显微组织 | 第38-41页 |
3.3.2 力学性能 | 第41-42页 |
3.3.3 耐蚀性比对之析氢和腐蚀失重 | 第42-43页 |
3.3.4 耐蚀性比对之电化学极化曲线 | 第43-44页 |
3.3.5 耐蚀性比对之电化学阻抗 | 第44-46页 |
3.3.6 腐蚀产物 | 第46-47页 |
3.3.7 基体腐蚀 | 第47-48页 |
3.3.8 腐蚀机理分析 | 第48-50页 |
3.4 小结 | 第50-52页 |
4 变形态耐蚀镁轮毂合金改性研究 | 第52-74页 |
4.1 变形镁合金耐蚀性研究 | 第52-56页 |
4.1.1 引言 | 第52页 |
4.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2-53页 |
4.1.3 电化学腐蚀特征对比 | 第53-56页 |
4.2 Ca对ZM21挤压态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 | 第56-72页 |
4.2.1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4.2.2 显微组织 | 第57-61页 |
4.2.3 力学性能 | 第61-64页 |
4.2.4 耐蚀性比对之电化学极化曲线 | 第64页 |
4.2.5 耐蚀性比对之腐蚀失重 | 第64-67页 |
4.2.6 耐蚀性比对之电化学阻抗 | 第67-69页 |
4.2.7 腐蚀机理 | 第69-71页 |
4.2.8 综合性能 | 第71-72页 |
4.3 小结 | 第72-74页 |
5 工艺过程对镁轮毂合金耐蚀性的影响 | 第74-108页 |
5.1 引言 | 第74页 |
5.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74-75页 |
5.3 工艺状态对轮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5-79页 |
5.3.1 显微组织 | 第75-76页 |
5.3.2 力学性能 | 第76-77页 |
5.3.3 耐蚀性对比之极化曲线 | 第77-78页 |
5.3.4 耐蚀性对比之电化学阻抗 | 第78-79页 |
5.4 变形温度对轮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79-89页 |
5.4.1 显微组织 | 第79-81页 |
5.4.2 力学性能 | 第81-82页 |
5.4.3 耐蚀性对比之析氢腐蚀和腐蚀失重 | 第82-83页 |
5.4.4 耐蚀性对比之极化曲线 | 第83-84页 |
5.4.5 耐蚀性对比之电化学阻抗 | 第84-86页 |
5.4.6 腐蚀产物 | 第86-87页 |
5.4.7 机理分析 | 第87-89页 |
5.5 变形量对轮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89-97页 |
5.5.1 显微组织 | 第91-92页 |
5.5.2 力学性能 | 第92-93页 |
5.5.3 耐蚀性对比之析氢腐蚀和腐蚀失重 | 第93-94页 |
5.5.4 耐蚀性对比之极化曲线 | 第94-95页 |
5.5.5 耐蚀性对比之电化学阻抗 | 第95-97页 |
5.6 变形过程对轮毂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第97-106页 |
5.6.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8-99页 |
5.6.2 显微组织 | 第99-100页 |
5.6.3 电化学极化曲线和腐蚀失重 | 第100-102页 |
5.6.4 电化学阻抗 | 第102-103页 |
5.6.5 合金基体腐蚀 | 第103-104页 |
5.6.6 机理分析 | 第104-106页 |
5.7 小结 | 第106-108页 |
6 表面处理对镁轮毂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08-126页 |
6.1 引言 | 第108页 |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8-110页 |
6.3 不同涂层的组织和性能对比 | 第110-115页 |
6.3.1 显微组织 | 第110-111页 |
6.3.2 电化学极化曲线对比 | 第111-112页 |
6.3.3 涂层结合力和膜厚对比 | 第112页 |
6.3.4 涂层静态弯曲性能 | 第112-114页 |
6.3.5 涂层动态弯曲性能 | 第114-115页 |
6.4 聚酯漆喷涂工艺对合金防护性能的影响 | 第115-124页 |
6.4.1 刻蚀处理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6.4.2 喷涂厚度对耐蚀性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6.4.3 聚酯漆组分变化对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6.4.4 面漆对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 第122-124页 |
6.5 小结 | 第124-126页 |
7 结论 | 第126-130页 |
致谢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附录 | 第144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