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与权利保护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7页
摘要第7-13页
Abstract第13-17页
1 引言第23-28页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第23-24页
    1.2 研究动机与目的第24-25页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5-28页
        1.3.1 研究的内容第25-26页
        1.3.2 研究的方法第26-28页
2 疯癫与强制医疗的历史反思第28-43页
    2.1 古代疯癫与强制医疗的历史反思第28-30页
        2.1.1 中世纪之前——从黑白巫术到“巫婆狩猎”第28-29页
        2.1.2 中世纪末期——自然主义学派的兴起第29页
        2.1.3 古典时期———传统禁闭所的建立第29-30页
    2.2 近现代疯癫与强制医疗的历史反思第30-39页
        2.2.1 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现代精神病院的诞生第30-31页
        2.2.2 疯癫是神话还是客观实在争鸣与反思第31-34页
        2.2.3 疯癫是科学判断还是价值判断的争鸣与反思第34-36页
        2.2.4 国际“去机构化”运动的反思第36-38页
        2.2.5 后“去机构化”时代的政策立法延续——“再机构化”第38-39页
    2.3 后现代疯癫与强制医疗的展望第39-43页
        2.3.1 对现代精神病学的反思第39-41页
        2.3.2 后现代精神病学的展望与原则第41-43页
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法律性质和基本原则第43-59页
    3.1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概念第43-46页
        3.1.1 精神障碍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43-45页
        3.1.2 医疗行为与强制医疗行为的概念第45页
        3.1.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概念第45-46页
    3.2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类型第46-50页
        3.2.1 不负刑事责任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第47-48页
        3.2.2 治安违法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第48-49页
        3.2.3 民政救助性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第49页
        3.2.4 家庭保护性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第49-50页
    3.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法律性质第50-54页
        3.3.1 学界关于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法律性质的争鸣第50-51页
        3.3.2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法律性质第51-53页
        3.3.3 我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决定权与实施权分离机制的设想第53-54页
    3.4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基本法律原则第54-59页
        3.4.1 法律保留原则第55页
        3.4.2 令状原则第55-56页
        3.4.3 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第56页
        3.4.4 比例原则第56-57页
        3.4.5 补充性原则第57-58页
        3.4.6 定期与不定期原则第58-59页
4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入院标准第59-75页
    4.1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最高强制标准第59-63页
        4.1.1 最高强制标准(Highest obligatory criterion,HOC)第59-60页
        4.1.2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排除条件第60页
        4.1.3 “治疗需要”原则第60-61页
        4.1.4 “危险性”原则第61-62页
        4.1.5 我国《精神卫生法》确立的强制医疗入院标准第62-63页
    4.2 危险的危险:为什么应该摒弃“危险性”原则第63-70页
        4.2.1 “危险性”原则源于对具有的危险的不公平评估第63-65页
        4.2.2 适用“危险性”原则或“治疗需要”原则是否存在法律歧视第65-68页
        4.2.3 “危险性”原则并不是强制医疗必需的第68-69页
        4.2.4 “危险性”原则可能弊大于利第69-70页
    4.3 寻求“危险性”原则的替代标准第70-75页
        4.3.1 拉哲(Large)提出的替代标准第71页
        4.3.2 理查森(Richardson)提出的替代标准第71-72页
        4.3.3 替代标准在苏格兰《精神卫生法》的实证第72-75页
5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75-101页
    5.1 域外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75-86页
        5.1.1 英国(英格兰和威尔士)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75-77页
        5.1.2 美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77-79页
        5.1.3 德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79-81页
        5.1.4 日本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81-84页
        5.1.5 我国台湾地区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住院治疗程序第84-86页
    5.2 我国《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治疗程序的完善第86-101页
        5.2.1 我国《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治疗的送诊第87-88页
        5.2.2 我国《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治疗的诊断第88-89页
        5.2.3 我国《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治疗程序的住院和出院第89-90页
        5.2.4 我国《精神卫生法》强制住院治疗程序的完善第90-101页
6 精神障碍者的权利保护第101-134页
    6.1 精神卫生机构的基本条件第101-102页
        6.1.1 精神卫生机构的基本条件第101-102页
        6.1.2 我国关于精神卫生机构基本条件的响应情况第102页
    6.2 精神障碍者的权利内容第102-123页
        6.2.1 精神障碍者的财产权第103-105页
        6.2.2 精神障碍者的隐私权第105-107页
        6.2.3 精神障碍者的生育权第107-109页
        6.2.4 精神障碍者通信和探视的权利第109-110页
        6.2.5 精神障碍者受最少隔离与限制的权利第110-113页
        6.2.6 精神障碍者获得治疗的权利第113页
        6.2.7 精神障碍者拒绝治疗的权利第113-115页
        6.2.8 精神障碍者在医院中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第115-116页
        6.2.9 精神障碍者的知情同意权第116-118页
        6.2.10 精神障碍者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第118页
        6.2.11 精神障碍者定期得到审查的权利第118-119页
        6.2.12 精神障碍者劳动的权利第119-122页
        6.2.13 精神障碍者获得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的权利第122-123页
        6.2.14 精神障碍者参与选举的权利第123页
        6.2.15 精神障碍者的诉权和获得赔偿权第123页
    6.3 对精神障碍者的权利告知制度第123-128页
    6.4 精神障碍者中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问题第128-134页
        6.4.1 精神障碍者中的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第128-130页
        6.4.2 精神障碍者中的妇女保护问题第130-131页
        6.4.3 精神障碍者中的宗教信徒保护问题第131-132页
        6.4.4 精神障碍者中的少数族裔保护问题第132页
        6.4.5 精神障碍者中的难民、生活无着者和囚犯保护问题第132-134页
7 针对精神障碍者的隔离、约束和特殊治疗第134-143页
    7.1 针对精神障碍者的隔离和约束第134-135页
    7.2 针对精神障碍者的特殊治疗第135-143页
        7.2.1 重大内科治疗第135-136页
        7.2.2 重大外科治疗第136-139页
        7.2.3 电抽搐治疗(ECT)第139-140页
        7.2.4 临床和实验研究第140-143页
8 精神障碍者的监护制度第143-160页
    8.1 精神障碍者监护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43-145页
        8.1.1 法律家长主义理论第144页
        8.1.2 “自主决定权”理念和“生活正常化”理念第144-145页
        8.1.3 监护公法化的趋势第145页
    8.2 域外精神障碍者的监护制度第145-150页
        8.2.1 英国精神障碍者的保护人制度第146-147页
        8.2.2 德国精神障碍者的照管制度第147-148页
        8.2.3 日本精神障碍者的监护制度第148-149页
        8.2.4 我国台湾地区精神障碍者监护制度第149-150页
    8.3 我国精神障碍者监护制度的完善第150-160页
        8.3.1 对《精神卫生法》第83条“监护人”的学界争议第151-152页
        8.3.2 我国现有监护人制度与行为能力宣告制度的缺陷第152-153页
        8.3.3 我国实践中“自知力”与“行为能力”的混淆第153-155页
        8.3.4 我国《精神卫生法》中“监护人”是《民法通则》监护制度的补充第155-157页
        8.3.5 “预先指令”应成为精神障碍者监护制度的重要补充第157-158页
        8.3.6 知情同意能力评估应纳入到法院事前审查范畴第158页
        8.3.7 设立专门机构将政府监护由被动式改为主动式第158-160页
9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0-179页
    9.1 域外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0-164页
        9.1.1 英国(英格兰与威尔士)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0-161页
        9.1.2 爱尔兰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1-162页
        9.1.3 苏格兰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2页
        9.1.4 美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2-163页
        9.1.5 德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3页
        9.1.6 日本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3页
        9.1.7 我国台湾地区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3-164页
    9.2 我国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监督和救济机制第164-170页
        9.2.1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医院内部监督第165页
        9.2.2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行业自律监督第165-166页
        9.2.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行政监督和救济第166-169页
        9.2.4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的司法监督和救济第169-170页
    9.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救济保障机制的完善第170-179页
        9.3.1 行政审查机构成员的人选问题第171-172页
        9.3.2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救济机制应引入专家辅助人制度第172-175页
        9.3.3 精神障碍者强制医疗应纳入法律援助范围第175-179页
参考文献第179-190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科技创新视角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独立新能源混合发电系统的容量配置优化与控制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