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9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1.1.1 学术背景 | 第8-9页 |
1.1.2 工程背景 | 第9页 |
1.2 旋流分离技术综述 | 第9-17页 |
1.2.1 结构和原理 | 第9-10页 |
1.2.2 旋流技术理论 | 第10-12页 |
1.2.3 其他分离技术介绍 | 第12-17页 |
1.3 气液旋流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7-27页 |
1.3.1 流场测量与结构实验 | 第17-21页 |
1.3.2 机理模型与仿真模拟 | 第21-24页 |
1.3.3 二次开发与工程应用 | 第24-27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2 旋流脱气器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29-51页 |
2.1 数值模型 | 第29-35页 |
2.1.1 基本方程与离散算法 | 第29-30页 |
2.1.2 湍流及多相流模型 | 第30-33页 |
2.1.3 网格及边界 | 第33-35页 |
2.2 初始模型的结构与流场分析 | 第35-38页 |
2.2.1 初始结构模型结构分析 | 第35-37页 |
2.2.2 初始结构流场分析 | 第37-38页 |
2.3 结构优化研究 | 第38-49页 |
2.3.1 入口形状、封盖形状和柱段直径的优化改进 | 第39-43页 |
2.3.2 螺旋叶片位置、角度和液相出口位置的优化改进 | 第43-46页 |
2.3.3 锥段锥度、柱段长度和螺旋叶片渐变角度的优化改进 | 第46-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3 双级旋流脱气器的性能研究 | 第51-65页 |
3.1 试验过程 | 第51-58页 |
3.1.1 试验流程 | 第51-53页 |
3.1.2 设备单元 | 第53-55页 |
3.1.3 参数测量 | 第55-58页 |
3.2 压降特性研究 | 第58-60页 |
3.2.1 气液比对压降的影响 | 第58-59页 |
3.2.2 流量对压降的影响 | 第59-60页 |
3.2.3 滑油温度对压降的影响 | 第60页 |
3.3 分离特性研究 | 第60-64页 |
3.3.1 气液比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3.3.2 流量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3.3.3 滑油温度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4 双级旋流脱气器的动态特性研究 | 第65-78页 |
4.1 动态过程的实现 | 第65-68页 |
4.1.1 基本方程 | 第65-67页 |
4.1.2 动态模拟 | 第67-68页 |
4.2 直线加速度激励对脱气过程的影响 | 第68-71页 |
4.2.1 流场响应分析 | 第68-70页 |
4.2.2 速度响应分析 | 第70-71页 |
4.3 晃荡角速度激励对脱气过程的影响 | 第71-74页 |
4.3.1 流场响应分析 | 第71-72页 |
4.3.2 速度响应分析 | 第72-74页 |
4.4 晃荡半径激励对脱气过程的影响 | 第74-77页 |
4.4.1 流场响应 | 第74-76页 |
4.4.2 速度响应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8-89页 |
谢辞 | 第89-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