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优化极化电压磷酸铁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蓄电池快速充电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3-18页 |
1.3 磷酸铁锂电池 | 第18-20页 |
1.3.1 磷酸铁锂电池结构 | 第18页 |
1.3.2 磷酸铁锂电池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1.3.3 磷酸铁锂电池的基本性能 | 第19-20页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20-24页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特性研究 | 第24-35页 |
2.1 实验对象 | 第24页 |
2.2 实验测试平台介绍 | 第24-25页 |
2.3 磷酸铁锂电池OCV-SOC曲线特性 | 第25-28页 |
2.3.1 充放电过程OCV-SOC曲线特性 | 第26-27页 |
2.3.2 充放电OCV-SOC曲线比较分析 | 第27-28页 |
2.4 磷酸铁锂电池不同倍率充放电特性 | 第28-29页 |
2.5 磷酸铁锂电池温度特性 | 第29-32页 |
2.5.1 充电温度特性 | 第30-31页 |
2.5.2 不同温度放电容量特性 | 第31-32页 |
2.6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循环寿命特性 | 第32-3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磷酸铁锂电池极化电压特性分析 | 第35-56页 |
3.1 极化电压的产生机理 | 第35-36页 |
3.2 极化电压的测试方法 | 第36-37页 |
3.3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极化电压和内阻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极化电压分析 | 第38-40页 |
3.3.2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欧姆内阻分析 | 第40-43页 |
3.4 磷酸铁锂电池二阶RC改进等效模型 | 第43-46页 |
3.5 极化电压特性实验分析 | 第46-54页 |
3.5.1 SOC对极化电压的影响特性 | 第46-47页 |
3.5.2 极化电压的充放电倍率特性 | 第47-49页 |
3.5.3 极化电压时间常数 | 第49-50页 |
3.5.4 充电方式对极化电压的影响特性 | 第50-51页 |
3.5.5 极化电压的温度特性 | 第51-53页 |
3.5.6 极化电压与容量损失关系特性 | 第53-5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4章 磷酸铁锂电池优化极化电压的方法研究 | 第56-72页 |
4.1 阶段降流优化极化电压实验分析 | 第56-58页 |
4.2 停歇优化极化电压实验分析 | 第58-64页 |
4.2.1 停歇优化极化电压SOC区间变化特性 | 第58-62页 |
4.2.2 停歇优化极化电压的倍率特性 | 第62-64页 |
4.3 放电脉冲优化极化电压实验分析 | 第64-69页 |
4.3.1 放电脉冲优化极化SOC区间变化特性 | 第64-69页 |
4.3.2 放电优化极化电压的倍率特性 | 第69页 |
4.4 降流、停歇和放电脉冲结合优化极化电压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基于优化极化电压磷酸铁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 第72-91页 |
5.1 常用充电方法介绍 | 第72-74页 |
5.2 优化极化电压快速充电方法的充电模式 | 第74-75页 |
5.3 阶段升电流 | 第75-79页 |
5.3.1 理论分析 | 第75-78页 |
5.3.2 实验分析验证 | 第78-79页 |
5.4 优化极化电压大电流充电 | 第79-84页 |
5.4.1 理论分析 | 第79-81页 |
5.4.2 充电电流实验分析 | 第81-82页 |
5.4.3 实验分析验证 | 第82-84页 |
5.5 新型阶段降电流 | 第84-88页 |
5.5.1 理论分析 | 第84-86页 |
5.5.2 实验分析验证 | 第86-88页 |
5.6 基于优化极化电压磷酸铁锂电池快速充电方法 | 第88-90页 |
5.6.1 快速充电方法的具体实施 | 第88页 |
5.6.2 实验对比分析 | 第88-9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1-92页 |
6.2 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