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学传统复兴式校园形态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8-10页 |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 第12-14页 |
第二章 近代大学传统复兴思潮的历史背景 | 第14-20页 |
2.1 西方教会“本色化”的传教策略 | 第14-16页 |
2.2 中国本土“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 | 第16-18页 |
2.3 校址内外既有传统空间的历史文脉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近代大学建筑形态的传统复兴 | 第20-61页 |
3.1 传统复兴式大学建筑概况 | 第20-32页 |
3.2 建筑形式的两种倾向 | 第32-47页 |
3.2.1 中西并置——折衷化 | 第32-39页 |
3.2.2 中艺西技——复古化 | 第39-47页 |
3.3 建筑形式的时空特征 | 第47-57页 |
3.3.1 时间演变性分析 | 第47-54页 |
3.3.2 地域差异性分析 | 第54-57页 |
3.4 建筑形式的矛盾性——以中式大屋顶为例 | 第57-61页 |
3.4.1 形式与功能空间的矛盾 | 第58-59页 |
3.4.2 形式与结构材料的矛盾 | 第59-61页 |
第四章 近代大学规划布局的传统复兴 | 第61-83页 |
4.1 传统复兴式大学规划概况 | 第61-63页 |
4.2 规划格局的两类原型 | 第63-77页 |
4.2.1 U形开敞——美国Mall式 | 第63-69页 |
4.2.2 多进封闭——传统院落式 | 第69-77页 |
4.3 规划格局中的传统建筑符号 | 第77-80页 |
4.3.1 塔与亭 | 第77-78页 |
4.3.2 辟雍 | 第78-79页 |
4.3.3 牌坊 | 第79-80页 |
4.3.4 廊与桥 | 第80页 |
4.4 规划格局中的象征寓意 | 第80-83页 |
第五章 建筑师与近代传统复兴式大学 | 第83-92页 |
5.1 相关中西方建筑师总览 | 第83-86页 |
5.2 传统复兴式大学建筑师的代表——亨利·墨菲 | 第86-87页 |
5.3 传统复兴式大学建筑师的百家争鸣 | 第87-92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4页 |
图片来源 | 第94-9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