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页 |
1.2 废旧橡胶裂解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3.2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2 胶粉的裂解机理 | 第14-28页 |
2.1 裂解的实质 | 第14页 |
2.2 裂解的流程与特点 | 第14-15页 |
2.3 胶粉的裂解机理 | 第15-21页 |
2.3.1 胶粉的组成 | 第15页 |
2.3.2 胶粉裂解机理 | 第15-18页 |
2.3.3 裂解动力学 | 第18-19页 |
2.3.4 裂解反应动力学方程 | 第19-21页 |
2.4 胶粉的裂解产物及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21-26页 |
2.4.1 裂解产物 | 第21-22页 |
2.4.2 裂解产物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22-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微波裂解仿真理论基础 | 第28-36页 |
3.1 微波及加热原理 | 第28页 |
3.1.1 微波 | 第28页 |
3.1.2 微波加热基本原理 | 第28页 |
3.2 微波裂解技术概述 | 第28-29页 |
3.2.1 微波裂解的基本原理 | 第28-29页 |
3.2.2 微波裂解的技术特点 | 第29页 |
3.3 微波裂解腔理论 | 第29-33页 |
3.3.1 波导 | 第30-32页 |
3.3.2 谐振腔 | 第32-33页 |
3.4 激励与耦合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4 裂解腔HFSS仿真与优化 | 第36-58页 |
4.1 HFSS软件与有限元法 | 第36-40页 |
4.1.1 电磁仿真HFSS软件简介 | 第36-37页 |
4.1.2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 第37页 |
4.1.3 HFSS求解类型 | 第37-38页 |
4.1.4 HFSS仿真步骤 | 第38-40页 |
4.2 废旧橡胶在裂解腔内的位置对裂解速率的影响分析 | 第40-46页 |
4.2.1 现象描述 | 第40页 |
4.2.2 有限元分析 | 第40-44页 |
4.2.3 实验验证 | 第44-46页 |
4.2.4 对比分析 | 第46页 |
4.3 透波材料表面炭黑的附着对裂解速率及能耗的影响分析 | 第46-51页 |
4.3.1 现象描述 | 第46-47页 |
4.3.2 有限元分析 | 第47-50页 |
4.3.3 结构优化 | 第50-51页 |
4.4 裂解腔体的材料对能量损耗的影响分析 | 第51-56页 |
4.4.1 现象描述 | 第51页 |
4.4.2 有限元分析 | 第51-55页 |
4.4.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5 隧道窑式胶粉连续裂解装置的优化设计 | 第58-78页 |
5.1 概述 | 第58-60页 |
5.1.1 裂解工艺流程 | 第58-59页 |
5.1.2 优化设计的关键 | 第59-60页 |
5.2 结构优化设计 | 第60-77页 |
5.2.1 进料部分 | 第61-65页 |
5.2.2 裂解腔 | 第65-73页 |
5.2.2.1 进料段 | 第66-70页 |
5.2.2.2 裂解段 | 第70-73页 |
5.2.2.3 缓冲段 | 第73页 |
5.2.3 出料部分 | 第73-74页 |
5.2.4 装置的保温与冷却 | 第74-76页 |
5.2.4.1 保温 | 第74页 |
5.2.4.2 冷却 | 第74-76页 |
5.2.5 油气后处理系统 | 第76-7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隧道窑式胶粉连续裂解装置的实验研究 | 第78-86页 |
6.1 实验目的 | 第78页 |
6.2 实验过程 | 第78-82页 |
6.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78-79页 |
6.2.2 实验步骤 | 第79页 |
6.2.3 实验参数记录 | 第79-82页 |
6.3 实验结果 | 第82-84页 |
6.3.1 裂解产物 | 第82-84页 |
6.3.1.1 裂解油 | 第82页 |
6.3.1.2 裂解气 | 第82-83页 |
6.3.1.3 裂解炭黑 | 第83-84页 |
6.3.2 裂解能力及能耗 | 第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