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流化床换热器的应用和发展 | 第11-12页 |
1-1-1 液固循环流化床换热器 | 第11-12页 |
1-1-2 汽液固三相流化床换热器 | 第12页 |
§1-2 沸腾传热及多相流技术 | 第12-15页 |
1-2-1 沸腾传热简介 | 第12-13页 |
1-2-2 多相流技术 | 第13页 |
1-2-3 多相流强化传热及防除垢技术 | 第13-15页 |
§1-3 流化床蒸发器中的颗粒 | 第15-17页 |
1-3-1 颗粒选取 | 第15页 |
1-3-2 颗粒流化条件及颗粒运动 | 第15-16页 |
1-3-3 颗粒对换热系统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 模型建立种类和方法 | 第17-20页 |
1-4-1 模型建立的种类 | 第17-18页 |
1-4-2 建模的步骤 | 第18-19页 |
1-4-3 成功模型的特点 | 第19-20页 |
§1-5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沸腾传热机理及模型 | 第21-26页 |
§2-1 核沸腾传热机理 | 第22-23页 |
2-1-1 汽泡扰动模型 | 第22页 |
2-1-2 汽液交换模型 | 第22-23页 |
2-1-3 微层蒸发模型 | 第23页 |
2-1-4 组合模型 | 第23页 |
§2-2 流动沸腾传热机理 | 第23-26页 |
2-2-1 两相流动沸腾传热 | 第24页 |
2-2-2 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沸腾传热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汽液固多相蒸发管内固体颗粒强化传热机理研究 | 第26-47页 |
§3-1 汽液固三相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 | 第26页 |
§3-2 现有三相沸腾传热机理及计算模型的比较 | 第26-36页 |
3-2-1 李修伦机理及模型计算比较 | 第27-29页 |
3-2-2 张利斌机理及传热计算比较 | 第29-31页 |
3-2-3 牛立宏传热机理及计算模型比较 | 第31-33页 |
3-2-4 邹克华传热机理及模型计算比较 | 第33-35页 |
3-2-5 张少峰机理和计算模型 | 第35-36页 |
3-2-6 孙冰峰计算式 | 第36页 |
3-2-7 模型机理比较 | 第36页 |
§3-3 三相沸腾传热机理和模型 | 第36-47页 |
3-3-1 基本假设 | 第36-37页 |
3-3-2 模型建立 | 第37-42页 |
3-3-3 模型计算 | 第42-44页 |
3-3-4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及结论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A | 第51-54页 |
附录B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