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序言 | 第13-25页 |
1.1 昆虫精子发生及进化关系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1.1 昆虫精子发生 | 第13-14页 |
1.1.2 关于昆虫精子发生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1.3 昆虫系统发育的研究概况 | 第15页 |
1.2 顶体发生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1.2.1 顶体复合体的结构 | 第15-16页 |
1.2.2 顶体复合体的多样性 | 第16-17页 |
1.2.3 顶体复合体的组成 | 第17页 |
1.2.4 顶体发生的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3 顶体组分的研究 | 第19-23页 |
1.3.1 微丝在顶体发生中的作用 | 第19-23页 |
1.3.2 顶体复合体中的糖蛋白 | 第23页 |
1.4 优雅蝈螽生物学性质 | 第23-24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2章 蝗亚目、蟋蟀总科、螽斯总科精子发生的差异 | 第25-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2.1.1 材料 | 第25页 |
2.1.2 仪器与试剂 | 第25-26页 |
2.1.3 方法 | 第26-27页 |
2.2 结果 | 第27-32页 |
2.2.1 中华蚱蜢Acrida cinerea精子发生 | 第27-28页 |
2.2.2 黄脸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精子发生 | 第28页 |
2.2.3 优雅蝈螽Gampsocleis gratiosa精子发生 | 第28-32页 |
2.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3章 优雅蝈螽顶体发生 | 第33-47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3.1.1 材料 | 第33页 |
3.1.2 仪器 | 第33页 |
3.1.3 工具 | 第33页 |
3.1.4 试剂 | 第33-34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3.2 结果 | 第34-42页 |
3.2.1 圆形早期 | 第35-36页 |
3.2.2 圆形中期 | 第36-37页 |
3.2.3 圆形晚期 | 第37页 |
3.2.4 菱形期 | 第37-39页 |
3.2.5 柱形期 | 第39-40页 |
3.2.6 转化期 | 第40-41页 |
3.2.7 成熟期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7页 |
3.3.1 优雅蝈螽顶体发生 | 第42-44页 |
3.3.2 顶体复合体的组成成分 | 第44-47页 |
第4章 微丝在优雅蝈螽顶体发生中的作用 | 第47-55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47-48页 |
4.1.1 材料 | 第47页 |
4.1.2 仪器与试剂 | 第47-48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48页 |
4.2 结果 | 第48-51页 |
4.2.1 正常的精子顶体发生过程中微丝的定位 | 第48-50页 |
4.2.2 细胞松弛素处理的精子顶体发生中微丝的定位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5页 |
4.3.1 微丝是顶体的成分 | 第51-52页 |
4.3.2 正常顶体发生中细胞骨架的作用 | 第52-53页 |
4.3.3 细胞松弛素处理后微丝在顶体发生中的作用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