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6-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文献回顾 | 第17-31页 |
第一部分 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第31-38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1.1 标本来源及分组 | 第31-32页 |
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32页 |
2 方法 | 第32-34页 |
2.1 HE染色 | 第32-33页 |
2.2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MK的表达 | 第33-34页 |
2.3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判定 | 第34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4页 |
3 结果 | 第34-35页 |
3.1 MK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和正常唾液腺组织中的表达染色情况 | 第34页 |
3.2 MK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关系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8页 |
第二部分 K和微血管密度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 第38-45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1.1 标本来源 | 第38页 |
1.2 主要试剂和设备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2.1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MK以及CD31的表达 | 第39-40页 |
2.2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结果判定 | 第40页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40-41页 |
3 结果 | 第41-43页 |
3.1 MK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第41-43页 |
3.2 MK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页 |
4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三部分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动物模型的改进 | 第45-55页 |
1 材料 | 第45-46页 |
1.1 细胞系 | 第45页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45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1.4 实验器材 | 第46页 |
2 方法 | 第46-49页 |
2.1 细胞培养 | 第46页 |
2.2 细胞悬液制备 | 第46-47页 |
2.3 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植入裸鼠 | 第47页 |
2.4 HE染色 | 第47-49页 |
3 结果 | 第49-53页 |
3.1 活细胞计数结果 | 第49页 |
3.2 裸鼠成瘤情况 | 第49-50页 |
3.3 裸鼠后肢功能障碍及PNI情况 | 第50-52页 |
3.4 裸鼠后肢功能障碍形态学观察 | 第52-53页 |
4 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部分 涎腺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裸鼠动物模型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 第55-60页 |
1 材料 | 第55页 |
1.1 细胞系 | 第55页 |
1.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5页 |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55页 |
2 方法 | 第55-57页 |
2.1 裸鼠PNI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2.2 裸鼠PNI模型坐骨神经电生理变化的测定 | 第56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56-57页 |
3 结果 | 第57-58页 |
3.1 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测定结果 | 第57页 |
3.2 不同时期坐骨神经电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3页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