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稀疏和暗通道先验的退化图像复原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与分析 | 第13-18页 |
1.2.1 退化图像的非盲复原 | 第14-16页 |
1.2.2 退化图像的盲复原 | 第16-18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组织结构 | 第18-20页 |
第2章 图像的盲复原理论 | 第20-31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退化图像的建模 | 第20-22页 |
2.2.1 图像的模糊退化过程 | 第20-21页 |
2.2.2 图像的模糊退化模型 | 第21页 |
2.2.3 盲复原的不适定性与病态性 | 第21-22页 |
2.3 盲复原的相关假设先验 | 第22-24页 |
2.3.1 自然图像的假设先验 | 第22-23页 |
2.3.2 模糊核的假设先验 | 第23页 |
2.3.3 噪声的假设先验 | 第23-24页 |
2.4 盲复原中的贝叶斯模型 | 第24-28页 |
2.4.1 最大似然估计 | 第24-25页 |
2.4.2 最大后验概率 | 第25-27页 |
2.4.3 总变分 | 第27-28页 |
2.5 复原图像的质量评估方法 | 第28-30页 |
2.5.1 标准误差估计 | 第29页 |
2.5.2 峰值信噪比估计 | 第29页 |
2.5.3 结构相似性估计 | 第29-30页 |
2.5.4 模糊核相似性估计 | 第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基于稀疏先验的退化图像盲复原 | 第31-44页 |
3.1 引言 | 第31-32页 |
3.2 稀疏正则项 | 第32-34页 |
3.3 基于稀疏先验的模糊核复原 | 第34-36页 |
3.3.1 中间清晰图像估计 | 第34-36页 |
3.3.2 模糊核估计 | 第36页 |
3.4 基于稀疏先验的图像非盲复原 | 第36-40页 |
3.4.1 最终清晰图像估计 | 第37-38页 |
3.4.2 辅助变量估计 | 第38-40页 |
3.5 实验结果 | 第40-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基于稀疏和暗通道先验的退化图像盲复原 | 第44-61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暗通道正则项 | 第44-47页 |
4.3 基于暗通道和稀疏先验的模糊核复原 | 第47-48页 |
4.3.1 中间清晰图像估计 | 第47-48页 |
4.3.2 模糊核估计 | 第48页 |
4.4 伪影抑制 | 第48-50页 |
4.4.1 改善模糊核 | 第48-49页 |
4.4.2 基于双边滤波的非盲复原 | 第49-50页 |
4.5 本章算法流程与参数修正 | 第50-51页 |
4.5.1 算法流程 | 第50页 |
4.5.2 参数修正 | 第50-51页 |
4.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1-60页 |
4.6.1 实验结果 | 第51-58页 |
4.6.2 正则项的高效性 | 第58-59页 |
4.6.3 算法的收敛性与速度 | 第59-6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5.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1页 |
5.2 未来工作的方向及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