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深基坑桩锚支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16-24页 |
2.1 概述 | 第16页 |
2.2 桩锚支护深基坑失稳破坏模式 | 第16-18页 |
2.3 整体稳定性计算方法 | 第18-23页 |
2.3.1 瑞典条分法 | 第18-20页 |
2.3.2 简化Bishop法 | 第20-21页 |
2.3.3 强度折减有限元法 | 第21-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基坑工程实例 | 第24-30页 |
3.1 概述 | 第24页 |
3.2 工程背景 | 第24页 |
3.3 地勘概况 | 第24-26页 |
3.3.1 场地地形、地貌及地物条件 | 第24页 |
3.3.2 地层分布及岩性概述 | 第24-26页 |
3.3.3 勘探期间实测地下水位 | 第26页 |
3.4 设计方案 | 第26-27页 |
3.5 监测数据 | 第27-29页 |
3.5.1 1-1 剖面上排桩水平位移 | 第28页 |
3.5.2 1-1 剖面上基坑边缘 4m处地表沉降 | 第28-29页 |
3.5.3 1-1 剖面上锚杆轴力 | 第2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数值模拟分析 | 第30-46页 |
4.1 有限元法计算简述 | 第30-32页 |
4.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2-35页 |
4.2.1 ABAQUS有限元软件中土体本构模型简介 | 第32-34页 |
4.2.2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4-35页 |
4.3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 第35-42页 |
4.3.1 计算模型尺寸的选用 | 第35页 |
4.3.2 模型参数的选用 | 第35-36页 |
4.3.3 创建数值模型 | 第36-39页 |
4.3.4 基坑开挖过程模拟 | 第39-42页 |
4.4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 | 第42-44页 |
4.4.1 排桩水平位移结果对比 | 第42-43页 |
4.4.2 1-1 剖面上距基坑边缘 4m处地表沉降结果对比 | 第43页 |
4.4.3 锚杆轴力结果对比 | 第43-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桩锚支护深基坑整体稳定性数值分析 | 第46-63页 |
5.1 概述 | 第46页 |
5.2 强度折减法在ABAQUS中的实现 | 第46页 |
5.3 基坑开挖过程中各个工况下的稳定性 | 第46-51页 |
5.3.1 桩锚支护基坑在各个工况下的整体稳定性 | 第46-48页 |
5.3.2 无支护基坑在各个工况下的稳定性 | 第48页 |
5.3.3 排桩支护深基坑在各个工况下的稳定性 | 第48-51页 |
5.4 排桩锚杆参数改变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1-57页 |
5.4.1 改变排桩嵌固深度 | 第51-52页 |
5.4.2 改变锚杆预应力 | 第52-53页 |
5.4.3 改变锚杆倾角 | 第53-54页 |
5.4.4 改变锚杆长度 | 第54-57页 |
5.5 止水帷幕对基坑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 第57-61页 |
5.5.1 建立数值模型 | 第57-58页 |
5.5.2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58-61页 |
5.6 工程实例支护方案的评价与优化 | 第61-63页 |
5.6.1 对锚杆预应力的评价与优化 | 第61页 |
5.6.2 对锚杆长度的评价与优化 | 第61-62页 |
5.6.3 对锚杆倾角的评价与优化 | 第62页 |
5.6.4 对排桩嵌固深度的评价与优化 | 第62-6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