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7-11页 |
| 第一章 女性优惠待遇的合理性分析 | 第11-23页 |
| 第一节 女性权利平等保护的目标与方法 | 第11-15页 |
| 第二节 女性优惠待遇的合理性 | 第15-20页 |
| 一、我国具备优惠待遇合理存在的前提 | 第15-16页 |
| 二、优惠待遇可弥补形式平等的不足 | 第16-19页 |
| 三、优惠待遇最终遵循个人责任原则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女性优惠待遇的宪法依据 | 第20-23页 |
| 一、我国宪法平等权的内涵 | 第20-21页 |
| 二、性别分类是一种合理的分类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我国女性优惠待遇立法现状与问题 | 第23-32页 |
| 第一节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我国女性优惠待遇立法现状 | 第25-27页 |
| 一、基于社会性别的优惠性待遇 | 第25-26页 |
| 二、基于生理性别的优惠性待遇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女性优惠待遇立法问题 | 第27-32页 |
| 一、基于社会性别的优惠性待遇立法领域过于狭隘 | 第27-29页 |
| 二、已有的基于社会性别的优惠性待遇立法效果不佳 | 第29-30页 |
| 三、在生理差异上混淆了“程度”上的相对差异和“有无”的绝对差异 | 第30-31页 |
| 四、在立法技术上缺乏具体可操作的程序性规定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我国女性优惠待遇措施的完善 | 第32-37页 |
| 第一节 制定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法律 | 第32-35页 |
| 一、在社会性别上区分历史和文化上的差异 | 第33页 |
| 二、在生理性别上区分“程度”和“有无”的不同 | 第33-35页 |
| 第二节 明确女性优惠待遇合乎宪法平等权的判断标准 | 第35-37页 |
| 一、女性在某项具体权利的行使上确实有不利的差异存在 | 第35页 |
| 二、目的是追求男女实质平等 | 第35页 |
| 三、方式、程度必须合乎比例原则 | 第35-36页 |
| 四、时空上具有暂时性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致谢 | 第40-4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