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8页 | 
| 1.3 课题来源 | 第18-20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20-21页 | 
| 1.5 论文章节的安排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6sigma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 | 第22-42页 | 
| 2.1 质量管理的演化 | 第22-23页 | 
| 2.1.1 质量/品质的定义 | 第22页 | 
| 2.1.2 质量活动的回顾 | 第22-23页 | 
| 2.2 Six Sigma 的品质 | 第23-42页 | 
| 2.2.1 Six Sigma 的品质概念 | 第23-34页 | 
| 2.2.2 Six Sigma 的质量运用 | 第34页 | 
| 2.2.3 Six Sigma 管理的常用工具 | 第34-42页 | 
| 第三章 传统共面度改善存在的问题及改善的目标和现况 | 第42-54页 | 
| 3.1 传统共面度改善存在的问题 | 第42-43页 | 
| 3.2 改善背景 | 第43-44页 | 
| 3.3 专案改善的目标 | 第44-47页 | 
| 3.3.1. 定义改善的品质特性及目标 | 第44-45页 | 
| 3.3.2 组建改善团队 | 第45-46页 | 
| 3.3.3 专案的审查 | 第46-47页 | 
| 3.4 量测系统评估及共面度现况把握 | 第47-54页 | 
| 3.4.1 量测系统评估 | 第47-50页 | 
| 3.4.2 收集数据及共面度制程能力分析 | 第50-54页 | 
| 第四章 基于6Sigma 的细长类连接器共面度质量分析与改善 | 第54-80页 | 
| 4.1 用田口方法对干涉量进行优化 | 第54-62页 | 
| 4.1.1 制定田口实验计划 | 第55页 | 
| 4.1.2 选定田口式直交表L16(2~7) | 第55-56页 | 
| 4.1.3 准备实验物料 | 第56-57页 | 
| 4.1.4 实验前准备工作及物料标示和留样 | 第57页 | 
| 4.1.5 实验结果的分析方法及数据记录表格 | 第57-58页 | 
| 4.1.6 实验执行及数据分析 | 第58-62页 | 
| 4.1.7 管制系统更新 | 第62页 | 
| 4.2 Housing 翘曲分析及验证 | 第62-68页 | 
| 4.2.1 Housing 本体翘曲分析及优化建议 | 第65-67页 | 
| 4.2.2 Housing Latch 结构验证 | 第67-68页 | 
| 4.3 Housing 结构改善 | 第68-74页 | 
| 4.3.1 Housing 本体结构优化 | 第69-72页 | 
| 4.3.2 Housing Latch 结构优化 | 第72-74页 | 
| 4.4 改善后项目管制及不良处理模型建立 | 第74-78页 | 
| 4.4.1 制定产品的管制计划 | 第74页 | 
| 4.4.2 管制項目制定及抽樣計划 | 第74-75页 | 
| 4.4.3 改善前后制程能力比较 | 第75-76页 | 
| 4.4.4 过程不良快速处理模型的建立 | 第76-78页 | 
| 4.5 效益评估 | 第78-80页 | 
| 4.5.1 有形效果的评估 | 第78页 | 
| 4.5.2 无形效果的评估 | 第78-80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80-82页 | 
| 5.1 主要结论 | 第80页 | 
| 5.2 后续主要工作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