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塑造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论文的角度和选题理由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1页 |
1.2.1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2 现状分析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 | 第12-13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2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2 公务员道德人格涵义及特征 | 第13-19页 |
2.1 公务员涵义 | 第13页 |
2.2 道德人格涵义、特征及社会功能 | 第13-17页 |
2.2.1 道德人格涵义 | 第13-16页 |
2.2.2 道德人格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3 道德人格的社会功能 | 第17页 |
2.3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涵义及特征 | 第17-19页 |
2.3.1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涵义 | 第17-18页 |
2.3.2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特征 | 第18-19页 |
3 新时期塑造公务员道德人格的意义 | 第19-22页 |
3.1 有助于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 | 第19-20页 |
3.1.1 能提高人民对执政理念的认同 | 第19-20页 |
3.1.2 有利于国家各项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 | 第20页 |
3.2 有助于提升政府形象 | 第20-21页 |
3.2.1 有助于提升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形象 | 第20-21页 |
3.2.2 能提高党和政府的国际形象 | 第21页 |
3.3 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 第21-22页 |
4 中西方官德建设借鉴研究 | 第22-28页 |
4.1 中国传统官德建设的借鉴 | 第22-24页 |
4.1.1 中国传统官德介绍 | 第23-24页 |
4.1.2 传统官德的借鉴意义 | 第24页 |
4.2 当前我国公务员道德建设成绩借鉴 | 第24-27页 |
4.2.1 重视公务员行政道德建设 | 第24-26页 |
4.2.2 公务员道德法律法规逐步完善 | 第26页 |
4.2.3 公务员道德建设成就显著 | 第26-27页 |
4.3 西方公务员道德建设成果借鉴 | 第27-28页 |
4.3.1 完备的法律制度 | 第27页 |
4.3.2 持久的道德训练 | 第27-28页 |
4.3.3 健全的监管机构 | 第28页 |
4.3.4 先进的道德理念 | 第28页 |
5 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缺失研究 | 第28-38页 |
5.1 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缺失的表现 | 第28-32页 |
5.1.1 贪污腐败 | 第29-30页 |
5.1.2 权力滥用 | 第30-31页 |
5.1.3 功利主义 | 第31页 |
5.1.4 效率低下 | 第31-32页 |
5.1.5 脱离群众 | 第32页 |
5.2 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缺失的实质 | 第32-33页 |
5.2.1 道德信仰危机 | 第32-33页 |
5.2.2 道德心态扭曲 | 第33页 |
5.2.3 道德意志丧失 | 第33页 |
5.3 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缺失的原因 | 第33-38页 |
5.3.1 历史惯性原因 | 第33-36页 |
5.3.2 社会影响原因 | 第36页 |
5.3.3 制度监督原因 | 第36-38页 |
5.3.4 道德教育原因 | 第38页 |
6 加强我国公务员道德人格建设的对策 | 第38-51页 |
6.1 加强对公务员道德人格缺失的惩防建设力度 | 第38-43页 |
6.1.1 治贪求廉 | 第38-41页 |
6.1.2 治庸求贤 | 第41-42页 |
6.1.3 治慢求时 | 第42-43页 |
6.2 加强对公务员道德人格保障机制建设力度 | 第43-47页 |
6.2.1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约束机制建设 | 第44-45页 |
6.2.2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评价和考核机制建设 | 第45-46页 |
6.2.3 公务员道德人格的激励机制建设 | 第46-47页 |
6.3 加强公务员道德人格教育 | 第47-51页 |
6.3.1 改进公务员道德人格教育理念和方法 | 第47-48页 |
6.3.2 加强公务员心态教育 | 第48-49页 |
6.3.3 加强公务员个人修养教育 | 第49-51页 |
结束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后记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