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动机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1.2.1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方法问题 | 第10-11页 |
1.2.2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与各层次规划衔接问题 | 第11页 |
1.2.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 第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探索 | 第11-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2 创新探索 | 第12-13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2 都市型观光农业综述 | 第14-21页 |
2.1 核心概念 | 第14-15页 |
2.1.1 都市型 | 第14页 |
2.1.2 观光 | 第14页 |
2.1.3 农业 | 第14-15页 |
2.1.4 都市型观光农业 | 第15页 |
2.2 都市型观光农业的产生背景 | 第15-16页 |
2.2.1 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消除 | 第15-16页 |
2.2.2 都市居民消费能力大大增强 | 第16页 |
2.2.3 都市郊区通行便利 | 第16页 |
2.2.4 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 | 第16页 |
2.3 国内外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发展与研究综述 | 第16-20页 |
2.3.1 国外观光农业概述 | 第16-17页 |
2.3.2 我国台湾地区观光农业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2.3.3 我国大陆都市型观光农业的发展 | 第18-20页 |
2.4 都市型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4.1 都市型观光农业性质和特点 | 第20页 |
2.4.2 都市型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1页 |
3.2 景观美学理论 | 第21-22页 |
3.3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 | 第22页 |
3.4 城市规划理论 | 第22页 |
3.5 旅游心理学 | 第22-23页 |
3.6 旅游经济学理论 | 第23页 |
3.7 现代农业理论 | 第23-24页 |
4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特点及现有规程的适用性 | 第24-26页 |
4.1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特点 | 第24-25页 |
4.1.1 规划的基本内容 | 第24页 |
4.1.2 规划的特点 | 第24页 |
4.1.3 规划的基本任务 | 第24-25页 |
4.2 现有规划规程的适用性 | 第25-26页 |
4.2.1 现有的规划规程 | 第25页 |
4.2.2 现有规划规程的适用性 | 第25页 |
4.2.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规程研究的重要性 | 第25-26页 |
5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规程研究 | 第26-34页 |
5.1 目的 | 第26页 |
5.2 规划术语 | 第26-27页 |
5.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编制的任务、类型、内容与成果 | 第27-28页 |
5.3.1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编制的任务 | 第27页 |
5.3.2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编制的类型 | 第27页 |
5.3.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编制的内容 | 第27-28页 |
5.3.4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编制的成果 | 第28页 |
5.4 资源、容量和保护 | 第28-29页 |
5.4.1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资源 | 第28页 |
5.4.2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容量 | 第28-29页 |
5.5 市场、项目、休闲设施 | 第29-30页 |
5.5.1 观光农业旅游市场分析 | 第29页 |
5.5.2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项目 | 第29-30页 |
5.6 用地分类 | 第30-31页 |
5.6.1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总用地性质 | 第30页 |
5.6.2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用地分类 | 第30-31页 |
5.6.3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用地的分析评价 | 第31页 |
5.7 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 | 第31-32页 |
5.8 道路交通规划 | 第32页 |
5.9 竖向规划 | 第32-33页 |
5.10 开发影响评价 | 第33页 |
5.10.1 影响评估的一般模式 | 第33页 |
5.10.2 经济影响 | 第33页 |
5.10.3 社会及文化影响 | 第33页 |
5.10.4 环境影响 | 第33页 |
5.11 规划的评价 | 第33-34页 |
6 金山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实践 | 第34-50页 |
6.1 问题的提出 | 第34页 |
6.2 上海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开发规划研究 | 第34-38页 |
6.2.1 上海金山概况 | 第34-35页 |
6.2.2 上海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分析 | 第35-36页 |
6.2.3 上海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的规划目标及指导思想 | 第36-37页 |
6.2.4 旅游度假开发的对策研究 | 第37页 |
6.2.5 上海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定位 | 第37-38页 |
6.3 上海农村新天地都市型观光农业园区规划总则 | 第38-40页 |
6.3.1 规划范围 | 第38页 |
6.3.2 规划依据 | 第38页 |
6.3.3 分区规划 | 第38-39页 |
6.3.4 规划原则 | 第39页 |
6.3.5 规划构思与理念 | 第39-40页 |
6.4 园区目标与性质 | 第40页 |
6.4.1 总体发展目标 | 第40页 |
6.4.2 园区性质 | 第40页 |
6.5 园区规模与指标 | 第40-45页 |
6.5.1 人口规模 | 第40-41页 |
6.5.2 用地规模 | 第41页 |
6.5.3 产业层次 | 第41-42页 |
6.5.4 项目布局 | 第42-44页 |
6.5.5 园区功能 | 第44-45页 |
6.6 综合交通规划 | 第45-46页 |
6.6.1 现状道路交通情况 | 第45页 |
6.6.2 道路系统规划 | 第45-46页 |
6.7 风景园林规划 | 第46-48页 |
6.7.1 绿地系统规划 | 第46-47页 |
6.7.2 景观风貌规划 | 第47-48页 |
6.8 小结 | 第48-50页 |
7 结论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0-51页 |
7.1 结论 | 第50页 |
7.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2页 |
附录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