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涂料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制与应用和纳米铁的制备及在环境中的应用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部分 固相微萃取新涂层的研制与应用第13-5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7页
        第一节 固相微萃取技术简介第13-18页
            1 概述第13-14页
            2 固相微萃取原理第14-15页
            3 固相微萃取装置第15-16页
            4.固相微萃取影响因素第16-18页
                4.1 固相微萃取条件第16-17页
                    4.1.1 样品和萃取装置状态第16-17页
                    4.1.2 萃取时间第17页
                    4.1.3 萃取温度第17页
                    4.1.4 样品pH值、盐度第17页
                    4.1.5 样品体积、顶空体积第17页
                4.2 萃取头的性质第17-18页
                    4.2.1 萃取头形貌设计第17页
                    4.2.2 涂层性质第17-18页
            5.固相微萃取与分析仪器的联用技术介绍第18页
                5.1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仪联用第18页
                5.2 固相微萃取与其它仪器的联用第18页
        第二节 固相微萃取涂层的研究进展第18-27页
            1.涂层的萃取机理第18-19页
            2.涂层分类第19-24页
                2.1 有机涂层第19-23页
                    2.1.1 有机硅材料涂层第19-22页
                    2.1.3 其它有机聚合物涂层第22-23页
                2.2 无机涂层第23-24页
                    2.2.1 石墨材料的涂层第23-24页
                    2.2.2 金属化合物材料第24页
            3.涂层制备技术第24-27页
                3.1 物理涂敷法第24-25页
                3.2 溶胶-凝胶(Sol-Gel)法第25-26页
                3.3 电化学聚合法第26页
                3.4 其他方法第26-27页
    第二章 新型固相微萃取聚苯胺涂层的研制及在芳香胺类物质分析中的应用第27-35页
        1.前言第27-28页
        2.实验部分第28-29页
            2.1 试剂第28页
            2.2 仪器第28页
            2.3 聚苯胺涂层的电化学制备第28-29页
            2.4 扫描电镜(SEM)和红外(IR)表征第29页
        3.结果与讨论第29-34页
            3.1 涂层表征第29-30页
            3.2 优化实验第30-33页
            3.3 方法的线性、灵敏度和精确度第33页
            3.4 实际样品分析第33-34页
        4.结论第34-35页
    第三章 聚间甲苯胺涂层的制备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测定第35-43页
        1.前言第35页
        2.实验部分第35-37页
            2.1 试剂第35页
            2.2 仪器及表征、检测条件第35-36页
            2.3 聚间甲苯胺涂层的制备第36-37页
            2.4 聚间甲苯胺涂层的评价第37页
        3.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3.1 聚间甲苯胺涂层的表面特征第37-38页
            3.2 固相微萃取过程的优化第38-41页
            3.3 分析方法的相关参数及实际样品的测定第41-42页
        4.结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52页
第二部分 离子交换树脂表面固载Fe纳米材料在环境降解中的应用第52-91页
    第一章 综述第52-64页
        1.概述第52页
        2.零价铁(Zero Valent Iron,ZVI)的去污机理第52-54页
            2.1 铁的还原作用第52-53页
            2.2 微电解作用第53页
            2.3 混凝吸附作用第53-54页
        3.零价铁在一些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54-60页
            3.1 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水第54-55页
            3.2 卤代有机物污染物的处理第55-59页
                3.2.1 氯代有机物第56-59页
                3.2.2 溴代有机物第59页
                3.2.3 氟代有机物第59页
            3.3 含氮化合物的降解第59-60页
        4.影响零价铁降解的因素第60-64页
            4.1 零价铁的用量(ZVI表面积)第60-61页
            4.2 固液相之间的物质传递第61-62页
            4.3 反应体系的温度第62页
            4.4 反应体系的pH值第62-64页
    第二章 负载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的纳米铁的制备及十溴联苯醚降解的应用第64-70页
        1.前言第64-65页
        2.实验部分第65-66页
            2.1 纳米铁的制备第65页
            2.2 BDE209的脱溴第65页
            2.3 产物分析第65-66页
            2.4 PBDE同系物和异构体的定性分析第66页
        3.结果与讨论第66-68页
        4.结论第68-70页
    第三章 负载在离子交换树脂上纳米铁及填充柱快速降解处理偶氮类水溶性染料第70-81页
        1.前言第70-71页
        2.实验部分第71-74页
            2.1 化学试剂第71-72页
            2.2 纳米铁的制备第72页
            2.3 纳米铁表面表征第72-73页
            2.4 批实验体系第73页
            2.5 柱实验体系第73页
            2.6 活化实验第73-74页
            2.7 染料和降解产物分析第74页
        3.结果与讨论第74-80页
            3.1 固载在树脂表面的纳米铁微观形貌分析第74-75页
            3.2 PH值影响第75页
            3.3 五种水溶性偶氮染料的脱色效率第75-76页
            3.4 批实验中的物质的量守恒试验第76-77页
            3.5 柱实验中的脱色效率第77-78页
            3.6 柱体系中的物质的量守恒试验第78-79页
            3.7 纳米铁活化研究第79-80页
        4.结论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第91-92页
申请专利第92页
获奖情况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下一篇:无线移动通信系统中Turbo均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