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1-19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1.3 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实验条件及方法 | 第19-30页 |
| 2.1 观测站点 | 第19-20页 |
| 2.2 水样的采集与贮存 | 第20-21页 |
| 2.3 化学分析 | 第21-22页 |
| 2.4 数据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 第22-24页 |
| 2.5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2.6 统计分析 | 第24-28页 |
| 2.6.1 相关性分析 | 第25页 |
| 2.6.2 因子分析 | 第25-27页 |
| 2.6.3 聚类分析 | 第27-28页 |
| 2.7 气流轨迹分析 | 第28-30页 |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77页 |
| 3.1 监测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 第30-34页 |
| 3.2 湿沉降量分析 | 第34-37页 |
| 3.3 pH值 | 第37-38页 |
| 3.4 电导率 | 第38-39页 |
| 3.5 湿沉降的离子特征 | 第39-53页 |
| 3.5.1 离子浓度的变化范围 | 第39-42页 |
| 3.5.2 各种离子的百分比含量 | 第42-44页 |
| 3.5.3 湿沉降主要组成的月变化 | 第44-46页 |
| 3.5.4 pH值与主要组成的关系 | 第46-50页 |
| 3.5.5 电导率、离子总浓度与湿沉降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50-53页 |
| 3.6 统计分析 | 第53-59页 |
| 3.6.1 相关性分析 | 第53-55页 |
| 3.6.2 因子分析 | 第55-57页 |
| 3.6.3 聚类分析 | 第57-59页 |
| 3.7 大气传输对湿沉降离子组成的影响 | 第59-77页 |
| 3.7.1 气团分类 | 第60-61页 |
| 3.7.2 不同类型降水气团的组成特征 | 第61-68页 |
| 3.7.3 同类降水气团间的差异性 | 第68-77页 |
| 第4章 研究结论 | 第77-80页 |
| 4.1 基本结论 | 第77-78页 |
| 4.2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8-80页 |
| 附图 | 第80-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发表论文目录 | 第103-104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