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2.1 以规范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 | 第11页 |
1.2.2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3.1 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相关研究 | 第12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1.3.3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住房空置概述 | 第15-28页 |
2.1 住房空置的概念 | 第15-19页 |
2.1.1 住房空置的相关指标体系 | 第15-16页 |
2.1.2 住房空置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 第16-17页 |
2.1.3 空置的内涵 | 第17-19页 |
2.2 空置率的统计指标内涵及计算方法 | 第19-25页 |
2.2.1 住房空置统计指标的界定 | 第19-20页 |
2.2.2 住房空置率统计指标内涵的国际比较 | 第20-23页 |
2.2.3 国内外对空置问题统计方法的比较 | 第23-24页 |
2.2.4 住房空置统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24-25页 |
2.3 目前我国住房空置率统计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2.4 我国住房空置率计算方法的改进建议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我国住房空置状况 | 第28-39页 |
3.1 我国住房空置的现状 | 第28-30页 |
3.1.1 我国住房空置概况 | 第28-29页 |
3.1.2 居住的郊区化趋势 | 第29-30页 |
3.2 空置住房的类型 | 第30-31页 |
3.3 我国住房空置的特点 | 第31-32页 |
3.4 我国商品住房空置形成的原因 | 第32-39页 |
3.4.1 土地的原因 | 第32-33页 |
3.4.2 商品住房自身的原因 | 第33-37页 |
3.4.3 消费者方面的原因 | 第37页 |
3.4.4 制度的原因 | 第37-38页 |
3.4.5 其他原因 | 第38-39页 |
第四章 住房市场中的合理空置率 | 第39-46页 |
4.1 住房市场中存在合理空置率的必然性 | 第39-41页 |
4.1.1 合理空置率的概念 | 第39页 |
4.1.2 空置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 第39-41页 |
4.2 住房市场中影响合理空置率的因素 | 第41页 |
4.3 合理空置率的模型 | 第41-45页 |
4.3.1 同住房合理空置率相关的因素 | 第41-42页 |
4.3.2 住房合理空置率的理论模型 | 第42-44页 |
4.3.3 本模型适用的条件 | 第44-45页 |
4.4 实证分析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实现商品住房合理空置率的对策 | 第46-52页 |
5.1 宏观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46-48页 |
5.1.1 对商品住房投资规模和其市场需求进行适度调控 | 第46页 |
5.1.2 建立新的住房供应体系 | 第46-47页 |
5.1.3 建立合理的土地供应制度 | 第47-48页 |
5.1.4 注重价格体制的调节作用 | 第48页 |
5.1.5 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 第48页 |
5.2 微观方面的对策建议 | 第48-52页 |
5.2.1 市场调查及投资项目市场定位 | 第48-49页 |
5.2.2 建设生态城市 | 第49页 |
5.2.3 房地产企业自身的素质培养及科学管理 | 第49页 |
5.2.4 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中介服务体系 | 第49-50页 |
5.2.5 完善住房金融体系 | 第50页 |
5.2.6 多层次的商品住房供应体系 | 第50-51页 |
5.2.7 强化信息引导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