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浴足与足部反射区按摩防治糖尿病中高危足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4-23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4页 |
·糖尿病中高危足诊断标准 | 第14页 |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病例的剔除、脱落 | 第15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研究设计 | 第15-16页 |
·设计方案 | 第15页 |
·样本含量的估计 | 第15-16页 |
·病例分组 | 第16页 |
·护理干预方法 | 第16-17页 |
·糖尿病个体化常规健康教育和足部护理教育 | 第16页 |
·足部反射区按摩方法 | 第16-17页 |
·中药浴足方法 | 第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一般资料观察 | 第17-18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18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18页 |
·资料收集 | 第18-19页 |
·疗效评价 | 第19-21页 |
·ABI、TBI的测定标准 | 第19页 |
·中医症状、体征及疗效判定标准 | 第19-21页 |
·糖尿病自护能力评估量表 | 第21页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21页 |
·质量控制 | 第21-22页 |
·科研伦理 | 第22页 |
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二、研究结果 | 第23-33页 |
1 病例脱失情况 | 第23页 |
2 三组研究对象的基线比较 | 第23-25页 |
3 护理干预后结果 | 第25-32页 |
·三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血糖比较 | 第25-26页 |
·三组患者ABI比较 | 第26-27页 |
·三组患者TBI比较 | 第27-28页 |
·三组患者护理前后中医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 第28-29页 |
·三组患者护理干预后中医疗效比较 | 第29-30页 |
·三组患者护理干预前自护能力比较 | 第30页 |
·三组患者护理干预后自护能力比较 | 第30-31页 |
·护理干预后三组患者自护能力各维度评分 | 第31-32页 |
4 安全性评价 | 第32-33页 |
三、讨论 | 第33-44页 |
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33-34页 |
2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的认识 | 第34-35页 |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归属的认识 | 第34页 |
·中医学对糖尿病足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4页 |
·糖尿病足的中医药治疗与防护 | 第34-35页 |
3 中药浴足与足部反射区按摩方法的确立 | 第35-38页 |
·中药浴足疗法的确立 | 第35-36页 |
·中药浴足方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第36-37页 |
·方义分析 | 第36-37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37页 |
·足部反射区按摩疗法的确立 | 第37-38页 |
4 关于效应指标的选择 | 第38-40页 |
·踝肱指数(ABI)、趾肱指数(TBI) | 第38-39页 |
·ABI | 第38-39页 |
·TBI | 第39页 |
·糖尿病自护能力评估量表的选择 | 第39-40页 |
5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第40-44页 |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分析 | 第40-41页 |
·护理干预对ABI、TBI的影响 | 第41页 |
·护理干预对中医症状、体征积分及疗效的影响 | 第41-42页 |
·护理干预对自护能力的影响 | 第42-44页 |
四、结论 | 第44-45页 |
五、创新与特色 | 第45-46页 |
六、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综述 | 第53-72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2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2-74页 |
病例报告表 | 第74-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