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1.1 我国能源现状 | 第12页 |
1.1.2 国家的能源战略 | 第12页 |
1.2 热泵技术的优点 | 第12-13页 |
1.3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 | 第13-14页 |
1.3.1 工作原理简介及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1.3.2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行业发展现状 | 第14页 |
1.4 国内外测试系统的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4.1 测试系统组成结构 | 第14-15页 |
1.4.2 测试系统标准总线 | 第15页 |
1.4.3 测试系统发展的趋势 | 第15-16页 |
1.5 国内外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系统的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1.5.1 热泵热水器相关的国家标准 | 第16页 |
1.5.2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5.3 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相关的理论分析 | 第19-28页 |
2.1 热工性能测试技术 | 第19-21页 |
2.1.1 热工参数测试的发展与现状 | 第19-21页 |
2.1.1.1 温度的测量技术发展 | 第19-20页 |
2.1.1.2 流量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20页 |
2.1.1.3 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 | 第20-21页 |
2.2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性能测试的主要参数 | 第21-23页 |
2.2.1 测试工况的种类 | 第21页 |
2.2.2 参数采集和性能计算 | 第21-23页 |
2.3 数据采集滤波处理方法 | 第23-26页 |
2.3.1 表示滤波器性能的参数 | 第23页 |
2.3.2 平均值滤波方法 | 第23-24页 |
2.3.3 两点递归滤波算法 | 第24-25页 |
2.3.4 α-β-γ卡尔曼滤波器 | 第25-26页 |
2.3.5 滤波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2.4 误差的不确定度分析及计算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性能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28-41页 |
3.1 性能测试系统的整体结构 | 第28-29页 |
3.1.1 测试系统组成及可测试的工况 | 第28-29页 |
3.1.2 测试系统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2 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29-31页 |
3.2.1 电源部分选择 | 第29页 |
3.2.2 设备选型 | 第29-31页 |
3.2.3 主要电路设计 | 第31页 |
3.3 仪表的选型及工况点的控制方法设计 | 第31-36页 |
3.3.1 传感器、仪表的选型 | 第31页 |
3.3.2 测试系统测点的分析 | 第31-36页 |
3.3.2.1 恒温水箱温度的控制 | 第31-33页 |
3.3.2.2 进水温度的控制 | 第33页 |
3.3.2.3 出水温度的控制 | 第33-34页 |
3.3.2.4 循环水流量的控制 | 第34页 |
3.3.2.5 环境干、湿球温度的控制 | 第34-35页 |
3.3.2.6 温度的高精度测量分析 | 第35-36页 |
3.4 通信设计 | 第36-40页 |
3.4.1 Modbus通信协议 | 第37-38页 |
3.4.2 与UT550的通信 | 第38页 |
3.4.3 软件与西门子PLC通信 | 第38-39页 |
3.4.4 软件与采集仪通信流程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性能测试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41-60页 |
4.1 测试软件的发展现状 | 第41-42页 |
4.1.1 测试软件的现状 | 第41页 |
4.1.2 软件危机的出现及解决办法 | 第41-42页 |
4.1.3 软件设计原则 | 第42页 |
4.2 使用UML建模对测试系统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第42-43页 |
4.3 数据采集处理模块的设计 | 第43-45页 |
4.3.1 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 | 第43-45页 |
4.3.2 数据采集模块类的设计 | 第45页 |
4.4 编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在监控软件中的具体实现 | 第45-50页 |
4.4.1 多线程技术应用 | 第45-46页 |
4.4.1.1 进程、线程 | 第45页 |
4.4.1.2 监控软件中多线程的设置 | 第45-46页 |
4.4.1.3 多线程同步和通信的解决方法 | 第46页 |
4.4.2 对比C语言的异常处理方法分析C | 第46-48页 |
4.4.2.1 早期的异常处理方式 | 第46-47页 |
4.4.2.2 C | 第47-48页 |
4.4.3 虚拟仪器技术的使用 | 第48-49页 |
4.4.4 Flash技术和XML技术的应用 | 第49-50页 |
4.5 监控界面设计 | 第50-53页 |
4.5.1 表格界面 | 第50-51页 |
4.5.2 曲线界面 | 第51页 |
4.5.3 仪表界面 | 第51-52页 |
4.5.4 通信调试界面 | 第52页 |
4.5.5 数据库查询界面 | 第52-53页 |
4.6 数据库模块设计 | 第53-56页 |
4.6.1 数据库选择 | 第53-54页 |
4.6.2 数据表的设计 | 第54-56页 |
4.7 辅助功能模块设计 | 第56-59页 |
4.7.1 稳定判据的设计 | 第56-57页 |
4.7.2 故障诊断模块的设计 | 第57-59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C/S模式的远程监控模块设计 | 第60-69页 |
5.1 远程监控的必要性 | 第60页 |
5.2 远程监控模块的总体设计 | 第60-61页 |
5.2.1 远程监控系统概述 | 第60页 |
5.2.2 远程监控模块主要功能及要求 | 第60-61页 |
5.2.2.1 远程监控模块功能需求设计 | 第60-61页 |
5.2.2.2 远程监控模块的性能要求设计 | 第61页 |
5.3 网络通讯技术设计 | 第61-63页 |
5.4 远程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3-68页 |
5.4.1 服务器/客户端的软件架构设计 | 第63-65页 |
5.4.2 客户端请求远程监控的流程设计 | 第65页 |
5.4.3 服务器端软件界面设计 | 第65-67页 |
5.4.3.1 远程服务开启界面的设计 | 第66页 |
5.4.3.2 远程服务流程设计 | 第66-67页 |
5.4.4 客户端软件界面设计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总结 | 第69页 |
6.2 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附录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