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钢结构住宅的生命周期成本评价与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1.1.1 可持续建筑理念推动轻钢结构住宅发展 | 第10-12页 |
1.1.2 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 | 第12-13页 |
1.1.3 轻钢结构住宅符合住宅产业化发展大趋势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轻钢结构住宅概述 | 第17-25页 |
2.1 轻钢结构住宅的概念 | 第17页 |
2.2 轻钢结构住宅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轻钢结构住宅主要构造 | 第18-19页 |
2.3.1 结构体系 | 第18页 |
2.3.2 楼板体系 | 第18页 |
2.3.3 墙体围护结构 | 第18-19页 |
2.3.4 屋盖系统 | 第19页 |
2.4 轻钢结构住宅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5 轻钢结构住宅的经济性分析理论 | 第20-24页 |
2.5.1 轻钢结构住宅经济性的内涵 | 第20-21页 |
2.5.2 轻钢结构住宅经济性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5.3 轻钢结构住宅经济分析方法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轻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 第25-37页 |
3.1 生命周期成本概述 | 第25-28页 |
3.1.1 生命周期的含义 | 第25页 |
3.1.2 生命周期成本的含义 | 第25页 |
3.1.3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A)的含义 | 第25-26页 |
3.1.4 生命周期成本国外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3.1.5 全生命周期成本国内研究综述 | 第27-28页 |
3.2 轻钢结构住宅建设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 第28-31页 |
3.2.1 前期准备阶段 | 第29-30页 |
3.2.2 设计阶段 | 第30页 |
3.2.3 施工阶段 | 第30-31页 |
3.2.4 使用维护阶段 | 第31页 |
3.2.5 拆除阶段 | 第31页 |
3.3 轻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成本构成 | 第31-36页 |
3.3.1 前期准备阶段费用构成 | 第32-33页 |
3.3.2 设计阶段费用构成 | 第33页 |
3.3.3 施工阶段费用构成 | 第33-34页 |
3.3.4 使用维护阶段费用构成 | 第34-35页 |
3.3.5 拆除阶段费用构成 | 第35页 |
3.3.6 社会成本 | 第35-3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轻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估算模型构建 | 第37-54页 |
4.1 基本参数 | 第37-39页 |
4.1.1 建筑生命周期 | 第37-38页 |
4.1.2 年贴现率 | 第38-39页 |
4.2 轻钢结构住宅生命周期费用计算模型 | 第39-44页 |
4.2.1 费用现值法 | 第41-42页 |
4.2.2 费用终值法 | 第42-43页 |
4.2.3 费用年值法 | 第43-44页 |
4.3 轻钢结构住宅费用估算 | 第44-52页 |
4.3.1 前期准备费估算 | 第45-47页 |
4.3.2 设计费估算 | 第47-48页 |
4.3.3 建设费估算 | 第48-50页 |
4.3.4 使用维护费估算 | 第50-51页 |
4.3.5 废弃处置费估算 | 第51页 |
4.3.6 住宅残值估算 | 第51-52页 |
4.4 轻钢结构住宅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的过程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例分析 | 第54-72页 |
5.1 分析目标 | 第54页 |
5.2 设计方案 | 第54-61页 |
5.2.1 轻钢结构住宅方案 | 第54-58页 |
5.2.2 混凝土结构住宅方案 | 第58-61页 |
5.3 方案费用分析 | 第61-70页 |
5.3.1 前期准备阶段费用分析 | 第61页 |
5.3.2 设计阶段费用分析 | 第61-62页 |
5.3.3 施工阶段费用分析 | 第62-66页 |
5.3.4 使用维护阶段费用分析 | 第66-69页 |
5.3.5 拆除阶段费用分析 | 第69-70页 |
5.3.6 建筑物残值估算 | 第70页 |
5.4 备选方案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6.1 结论 | 第72-73页 |
6.2 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