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意义与研究思路 | 第13-16页 |
第2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分析 | 第16-30页 |
2.1 否定和贬损我国传统文化,推崇“西方文化中心论” | 第17-19页 |
2.2 否定革命的历史意义,宣扬告别革命论,推崇社会改良 | 第19-22页 |
2.3 丑化毛泽东,抹黑革命英雄,美化历史反动人物 | 第22-25页 |
2.4 否定中国共产党在抗战、革命和建设中的伟大历史功绩 | 第25-26页 |
2.5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宣扬“破产论”和“过时论” | 第26-30页 |
第3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批判 | 第30-44页 |
3.1 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本质 | 第30-33页 |
3.2 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本质 | 第33-35页 |
3.3 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本质 | 第35-39页 |
3.4 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本质 | 第39-44页 |
第4章 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剖析 | 第44-52页 |
4.1 宣扬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动摇文化认同,影响文化自信 | 第44-46页 |
4.2 鼓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动摇道路认同,影响道路自信 | 第46-47页 |
4.3 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动摇理论认同,影响理论自信 | 第47-49页 |
4.4 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动摇制度认同,影响制度自信 | 第49-52页 |
第5章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 第52-64页 |
5.1 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 第52-55页 |
5.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净化网络空间 | 第55-56页 |
5.3 加强中国近现代史的宣传教育,增长人们的历史知识 | 第56-58页 |
5.4 加强唯物史观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 第58-59页 |
5.5 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维护意识形态安全 | 第59-61页 |
5.6 深化制度改革,提升民生幸福,增强制度认同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