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4-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1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室性期前收缩的病因 | 第13-14页 |
1.3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案 | 第14-16页 |
1.3.1 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症状 | 第14页 |
1.3.2 室性期前收缩的药物治疗 | 第14-15页 |
1.3.3 室性期前收缩的射频消融治疗 | 第15-16页 |
1.4 室早的起源部位及心室流出道的解剖 | 第16-18页 |
1.4.1 右室流出道的解剖 | 第16页 |
1.4.2 左室流出道的解剖 | 第16-17页 |
1.4.3 心大静脉的解剖 | 第17-18页 |
1.5 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定位 | 第18-20页 |
1.5.1 右室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定位 | 第18-19页 |
1.5.2 左室流出道室早的心电图定位 | 第19-20页 |
1.6 心电图定位的局限性 | 第20页 |
1.7 总结 | 第20-21页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心电图记录 | 第21页 |
2.3 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 | 第21-22页 |
2.4 术后随访 | 第22页 |
2.5 统计分析 | 第22-23页 |
第3章 结果 | 第23-32页 |
3.1 研究人群 | 第23页 |
3.2 标测及消融 | 第23-24页 |
3.3 心电图分析 | 第24-31页 |
3.4 并发症及随访 | 第31-32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2-38页 |
4.1 左室流出道的解剖及室早起源 | 第32-33页 |
4.2 流出道室早心电图分析 | 第33-36页 |
4.2.1 胸前导联移行对于室早起源部位诊断的意义 | 第33-34页 |
4.2.2 左窦侧与右窦侧起源室早的心电图鉴别 | 第34-35页 |
4.2.3 主动脉瓣瓣上与瓣下室早的心电图 | 第35-36页 |
4.3 LVOT 室早的标测及射频消融 | 第36-37页 |
4.3.1 LVOT 室早的标测途径及方法 | 第36-37页 |
4.3.2 LVOT 室早的消融治疗 | 第37页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37-3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附录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