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5页 |
缩略词表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20页 |
·研究对象及受试者来源 | 第9页 |
·入选标准 | 第9页 |
·排除标准 | 第9-10页 |
·易U除标准 | 第10页 |
·伦理考虑 | 第10页 |
·研究药物 | 第10-11页 |
·药物信息 | 第10-11页 |
·试验药品管理 | 第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7页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11-12页 |
·受试者样本数 | 第12页 |
·随机和盲法 | 第12页 |
·剂量和给药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流程 | 第13-16页 |
·研究流程表 | 第16页 |
·伴随治疗 | 第16-17页 |
·终止给药标准 | 第17页 |
·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血流动力学指标 | 第17页 |
·其他疗效指标 | 第17-18页 |
·疗效评价 | 第18-19页 |
·主要疗效指标 | 第18页 |
·次要疗效指标 | 第18页 |
·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试验中止 | 第19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注意 | 第19-20页 |
2 结果 | 第20-45页 |
·受试者人口学和基线特征 | 第20-24页 |
·受试者人口学特征 | 第20页 |
·入选时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第20-21页 |
·入选前超声心动图 | 第21页 |
·入选时受试者主要血生化检查指标 | 第21-22页 |
·入选时受试者心功能分级、呼吸困难、咳嗽、咯痰、乏力等症状,见表5 | 第22页 |
·合并治疗 | 第22-24页 |
·主要疗效分析 | 第24-25页 |
·用药1h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mmHg)变化 | 第24页 |
·用药1h心脏指数CI(L/min/m~2)变化 | 第24页 |
·用药1h血流动力学改善有效率 | 第24-25页 |
·用药12h呼吸困难改善 | 第25页 |
·次要疗效分析 | 第25-38页 |
·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 第25-27页 |
·每分心排量CO(L/min) | 第27-28页 |
·右房压(RAP) | 第28-29页 |
·心脏指数CI(L/min/m~2) | 第29-30页 |
·肺动脉收缩压PAPs(mmHg) | 第30-31页 |
·肺动脉舒张压PAPd(mmHg) | 第31-32页 |
·肺动脉平均压PAPm(mmHg) | 第32-33页 |
·呼吸困难改善及转归情况 | 第33-34页 |
·咳嗽改善及转归情况 | 第34页 |
·咯痰改善及转归情况 | 第34-35页 |
·乏力改善及转归情况 | 第35-36页 |
·用药前后心功能分级及转归情况 | 第36页 |
·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变化情况 | 第36页 |
·左室射血分数(EF)变化情况 | 第36-37页 |
·咳粉红色泡沫痰情况 | 第37页 |
·食欲不振改善情况 | 第37页 |
·用药后尿量情况 | 第37-38页 |
·生命体征和体格检查 | 第38-40页 |
·呼吸频率(RR)变化情况 | 第38页 |
·心率(HR)变化情况 | 第38-39页 |
·血压(BP)变化情况 | 第39-40页 |
·心电图 | 第40页 |
·临床实验室评价 | 第40-43页 |
·血液学检查 | 第40-41页 |
·血生化检查 | 第41-43页 |
·尿常规检查 | 第43页 |
·不良事件 | 第43-45页 |
·所有不良事件总结 | 第43-44页 |
·严重不良事件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4 结论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综述 | 第50-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个人简历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