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1 新区域地理及其对区域问题研究的概念体系 | 第9-15页 |
1.1 新区域地理简介 | 第9-11页 |
1.1.1 区域概念的特征 | 第9-10页 |
1.1.2 区域差异的观点 | 第10-11页 |
1.1.3 综合的描述和时间的处理 | 第11页 |
1.2 新区域地理与传统区域地理对区域研究的比较 | 第11-14页 |
1.2.1 对区域特性看法的比较 | 第11-12页 |
1.2.2 新区域地理与传统区域地理研究内容的比较 | 第12-13页 |
1.2.3 新区域地理与传统区域地理研究思想的差别 | 第13-14页 |
1.3 新区域地理对区域问题研究的概念体系 | 第14-15页 |
1.3.1 地方 | 第14-15页 |
1.3.2 行为主体 | 第15页 |
1.3.3 体系 | 第15页 |
2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已有的解释及其评述 | 第15-21页 |
2.1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特征 | 第15-16页 |
2.1.1 家庭工业主导经济发展 | 第15-16页 |
2.1.2 专业市场特色鲜明 | 第16页 |
2.1.3 产销基地地位突出 | 第16页 |
2.2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已有研究及其评述 | 第16-21页 |
2.2.1 温州市小城镇“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 第16-17页 |
2.2.2 温州市小城镇发展的经济体制变迁研究 | 第17-18页 |
2.2.3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区域人文精神研究 | 第18-19页 |
2.2.4 温州市小城镇发展的海外研究 | 第19-20页 |
2.2.5 对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20-21页 |
3 新区域地理视角对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解析 | 第21-32页 |
3.1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地方性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3.1.1 温州市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3.1.2 温州市的文化传统——永嘉功利学派思想 | 第22-23页 |
3.1.3 温州市的经济背景 | 第23页 |
3.1.4 温州市高度广泛的市场信息网络 | 第23页 |
3.2 温州地方行为主体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3.2.1 温州市个体行为者行为特征分析 | 第23-24页 |
3.2.2 温州市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分析 | 第24-25页 |
3.3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体系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3.3.1 中国当时的商品经济特征分析 | 第25-26页 |
3.3.2 中国当时的制度环境特征分析 | 第26页 |
3.3.3 中央政府的管理行为特征分析 | 第26-27页 |
3.4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地方性力量综合作用分析 | 第27-29页 |
3.4.1 地方特征塑造了地方行为主体特征 | 第27页 |
3.4.2 外部体系促进了行为主体行为能力的形成 | 第27-28页 |
3.4.3 行为主体的博奕过程促成了温州市小城镇产业的不断发展 | 第28-29页 |
3.5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历史分析 | 第29-32页 |
3.5.1 产业发展的起步基础 | 第29-30页 |
3.5.2 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市场指向 | 第30-31页 |
3.5.3 企业组织形式及规模的演变历程 | 第31页 |
3.5.4 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力量 | 第31-32页 |
4 新区域地理的地方性力量分析——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再认识 | 第32-37页 |
4.1 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第32-34页 |
4.1.1 温州家族文化主导的企业经营活动对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32页 |
4.1.2 地方行为主体特征对温州市小城镇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 | 第32-33页 |
4.1.3 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变化的挑战 | 第33-34页 |
4.2 新区域地理学的角度促进温州市小城镇产业持续发展的措施 | 第34-37页 |
4.2.1 突破家族式经营企业的局面,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 第34-35页 |
4.2.2 提高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 第35页 |
4.2.3 加快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 | 第35-37页 |
5 结语 | 第37-3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37页 |
5.2 主要贡献 | 第37-38页 |
5.3 不足之处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