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47页 |
第一章 免疫增强剂研究进展 | 第16-29页 |
1 免疫增强剂的概念 | 第16页 |
2 免疫增强剂的标准 | 第16-17页 |
3 免疫增强剂的作用机理 | 第17页 |
4 免疫增强剂的分类 | 第17-18页 |
5 常用免疫增强剂 | 第18-25页 |
5.1 铝佐剂 | 第18页 |
5.2 油乳佐剂 | 第18-19页 |
5.3 细胞因子 | 第19页 |
5.4 转移因子 | 第19-20页 |
5.5 细菌CpG-DNA | 第20-21页 |
5.6 纳米佐剂 | 第21页 |
5.7 中药类免疫增强剂 | 第21-22页 |
5.8 脂质体 | 第22-23页 |
5.9 免疫刺激复合物 | 第23页 |
5.10 其他 | 第23-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9页 |
第二章 脂质体的研究进展 | 第29-39页 |
1 脂质体的结构 | 第29页 |
2 脂质体的制备 | 第29-31页 |
2.1 注入法 | 第29-30页 |
2.2 薄膜分散法 | 第30页 |
2.3 超声波分散法 | 第30页 |
2.4 逆相蒸发法 | 第30页 |
2.5 冻干法 | 第30-31页 |
2.6 高压乳匀法 | 第31页 |
2.7 钙融合法 | 第31页 |
2.8 其他 | 第31页 |
3 脂质体的作用特点 | 第31页 |
4 脂质体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31-34页 |
4.1 作为疫苗佐剂 | 第31-33页 |
4.2 作为药物载体 | 第33-34页 |
5 新型脂质体的研究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第三章 黄芪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39-47页 |
1 黄芪的化学成分 | 第39页 |
2 黄芪的药理作用 | 第39-41页 |
2.1 调节心血管 | 第39-40页 |
2.2 增强免疫 | 第40页 |
2.3 抗肿瘤 | 第40页 |
2.4 其他作用 | 第40-41页 |
3 黄芪多糖的增强免疫作用 | 第41-42页 |
3.1 增强细胞免疫 | 第41页 |
3.2 增强体液免疫 | 第41-42页 |
3.3 促进免疫器官发育 | 第42页 |
3.4 其他 | 第42页 |
4 黄芪多糖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第42-43页 |
5 黄芪多糖脂质体的研究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试验研究 | 第47-89页 |
第四章 正交试验优化黄芪多糖脂质体的制备工艺 | 第48-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48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8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49页 |
1.4 黄芪多糖(APS)的制备 | 第49页 |
1.5 脂质体制备工艺影响因素的考察 | 第49-50页 |
1.6 正交设计优化脂质体处方 | 第50页 |
1.7 APS脂质体的制备 | 第50页 |
1.8 APS脂质体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1.9 APS脂质体中糖含量的测定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3页 |
2.1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2.2 APS脂质体形态及粒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2.3 验证试验 | 第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黄芪多糖脂质的体外增强免疫活性的测定 | 第55-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55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5-5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56页 |
1.4 T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第56页 |
1.5 B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 | 第56-57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2.1 APSL单独作用时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57-58页 |
2.2 APSL与PHA共同作用时T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58页 |
2.3 APSL单独作用时B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58-59页 |
2.4 APSL与LPS共同作用时B淋巴细胞增殖的变化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第六章 黄芪多糖脂质体的体内增强活性的测定 | 第62-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1.1 黄芪多糖脂质体的制备 | 第63页 |
1.2 疫苗 | 第63页 |
1.3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63页 |
1.4 血清HI抗体效价测定 | 第63页 |
1.5 血清细胞因子测定 | 第63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63-64页 |
2 结果 | 第64-67页 |
2.1 淋巴细胞增殖变化 | 第64页 |
2.2 抗体效价变化 | 第64-65页 |
2.3 血清IFN-γ浓度的变化 | 第65页 |
2.4 血清IL-2浓度的变化 | 第65-66页 |
2.5 血清IL-4浓度的变化 | 第66-67页 |
2.6 血清IL-10浓度的变化 | 第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第七章 黄芪多糖脂质体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71-8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2-74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72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72页 |
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72页 |
1.4 四种细胞因子mRNA表达的测定 | 第72-74页 |
1.4.1 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培养 | 第72页 |
1.4.2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 | 第72-73页 |
1.4.3 反转录(RT) | 第73页 |
1.4.4 PCR引物的设计 | 第73页 |
1.4.5 Real-time PCR测定 | 第73-74页 |
1.5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2 结果 | 第74-77页 |
2.1 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74-75页 |
2.2 IFN-γ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75页 |
2.3 IL-2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75-76页 |
2.4 IL-4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76页 |
2.5 IL-10 mRNA表达量的变化 | 第76-77页 |
3 讨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第八章 黄芪多糖脂质体在鸡新城疫免疫中的应用 | 第80-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0-82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80页 |
1.2 新城疫疫苗及检测抗原 | 第80页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80-81页 |
1.4 动物及分组处理 | 第81页 |
1.5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81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81-82页 |
2 结果 | 第82-83页 |
2.1 A场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82页 |
2.2 B场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82-83页 |
3 讨论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
第九章 黄芪多糖脂质体在猪瘟免疫中的应用 | 第85-8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1.1 试验药物 | 第85页 |
1.2 疫苗 | 第85-86页 |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86页 |
1.4 动物及分组处理 | 第86页 |
1.5 血清抗体效价的测定 | 第86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86页 |
2 结果 | 第86-87页 |
2.1 A场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86-87页 |
2.2 B场血清抗体效价的变化 | 第87页 |
3 讨论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89页 |
全文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页 |